华徽网消息 60年过去,预言成真。幸福,已在眼前。 吃着这里产的粮食,喝着这里供的水,作为后代的我们,身受这项伟大工程的福泽。 也正是因此,它被誉为“新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 1958年,皖西再遇特大旱灾,新建大型灌区迫在眉睫。 “要有全局的观点,不能光考虑皖西,还要考虑合肥和皖东。”当时的安徽省委主要决策者提出这样的观点。 “对人民有利的事,再大的困难也得干,不能留给后人干,干就要一劳永逸地干!”省淠史杭管理总局原局长高冀生在回忆录里写道。 人工河道传统比降是1/5000,也就是说每走5000米降低1米,比降大,河道窄,流速快,也会节省土方,但到了下游得提水灌溉,自流灌溉面积就小了。 指挥部再次作了个令人咋舌的决定:采取1/20000的比降。 也就是说,水每走2万米才下降1米,这意味着河道的坡度非常缓,这样大部分地区都能实现自流灌溉,实现“雨露均沾”,但干渠会4次穿过江淮分水岭,土石方量剧增。 要完成这样的设计,施工难度很大。由于“走高线”,对高度不够的地段就得“高填方”,就是人工加高河道,让渠道能够“等高对接”;遇到小山岭的阻隔,就得“深切岭”,劈开“拦路”的山岭,让河道从中穿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