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徽网消息-----淅淅沥沥的春雨,打湿了泾县的层层山峦,好似笼上了纱。3月下旬,走入雨幕掩映下的丁家桥镇一隅,悟草阁草本瓷青纸坊里,人们正忙碌地穿梭在染缸前。只见从染缸里轻轻提起五张纸,纷纷晾在横杆上,纸张略现天青色。
“据《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记载,兰草中,山兰等几种可用于染色。”宣纸公司杨玉杰告诉记者,“制作瓷青纸100多道工序,是在原纸的基础上使用提浸法,反复浸染氧化20余次,才可成色。”
“深如女发兰膏罢,明似山光夜月余。为染溪藤三百个,待渠湔拂一床书。”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求范子默染鸦青纸》一诗中如此写道,对瓷青纸的推崇喜爱可见一斑。
瓷青纸又名绀青纸、青藤纸、鸦青纸等,是用靛蓝染成,因色泽新鲜时与宣德青花瓷相似而得名。表面一般用泥金写字其上,或将金粉散于胶水中写成金字,色彩明丽。
“瓷青纸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有目共睹,却失传已久。从2010年开始,我尝试复制该技艺,最难的就是记载工艺流程的文献少,而且明清时期瓷青纸是官方制造,民间没有流传。”杨玉杰告诉记者,为了寻求突破瓶颈,他翻阅了各类典籍寻找蛛丝马迹,研究中医药相关知识点,同时学习了相关专家的显微形态分析,在不断试错中上下求索。
“人间正道是沧桑,负重也须前行。从年头到年尾,我都精心呵护染缸,如关爱自家老人,不停尝试染色技巧,不敢怠慢。”杨玉杰说,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他成功复制了瓷青纸制作技艺,2018年“明清瓷青纸复制工艺”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生产瓷青纸,最高峰也只能上午、下午各五张,加上天气等原因,年产量一两千张。”杨玉杰给记者算了笔账,他说,“瓷青纸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了县级非遗项目,一次性奖励1万元,传承人申报也正在走程序,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记者了解到,泾县在全省率先编制发布非遗“十四五”发展规划,在全市率先实施非遗扶持奖励办法、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开创了县级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新局面。去年9月29日,第六批宣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公布,泾县瓷刻制作技艺、宣纸折扇制作技艺、泾县皮纸制作技艺、古籍装帧等共9个项目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