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在开放中转身的山水人文之城
作者:田栋:
吧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作为徽文化发祥地,烟雨徽州是黄山的独特IP,是具象化的“诗和远方”。走进一个村落,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踏足一块石板,就会触动一段记忆,这是“美在徽州”。同时,人们也看到一个以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开展人文交流、被全球创意加持的现代化“创意黄山”。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处在长三角南翼门户位置的黄山,正积极推进“开放+”、深耕“科创+”、坚定“旅游+”,打造山水人文、创意创新、开放枢纽、青春活力、美丽幸福的“五个之城”。
黄山旅游的“二次创业”
8月的长江中下游,持续高温,黄山西递古村里却人头攒动。白墙灰瓦间,写生的学生,顺着蜿蜒整洁的青石板路,错落排开;高墙窄弄里,游人们伴着夏日荷风,悠闲漫步、不时驻足细看,更有人斜靠老建筑,席地而坐,歇息停留。
西递人素有敢为人先的精神,1986年,西递人用一张写在香烟纸盒上的两毛钱门票开启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先河。36年来,西递已成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两个“世界级”桂冠的旅游胜地。在安徽实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以来,西递村锚定“席地而坐”目标,坚持“微改造、精提升”,因地打造“金边银角”,实现了广场无泥灰、路面无污垢、边角无积沉、石板显原色、墙面显古色等“七无四显一不超”,旅游线路上的垃圾落地不超过5分钟就会被人清理干净。
从湖北来到西递生活8年的退休美术老师郑先生,对“席地而坐”深有感触。“你看多干净,而且细节做得很好,墙角的电线、裸露的水管,都被很贴近环境地包裹了起来。”今年,黄山市以城区、乡村、景区为重点,突出“清秀雅美”城市格调,以绣花功夫加强精细化管理,深入实施美丽乡村“五微”行动,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最美丽乡村、最美风景线,游客“来了就想住下”正在成为一种新态势。
从“徽”的字形看,上下为“山”“水”,左右为“人”“文”,象征着山水人文和谐共生。黄山既有优质生态,也有厚重文化。451处国家、省级传统村落,4700多处古民居,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8000处历史文化遗存,百万件文书文献,构成了黄山的文化底气。同时,“吾心安处是黄山”文旅新品牌形象已经走出黄山、走入上海,今年三四月份74场国家主场外交活动让黄山国际会客厅形象更加鲜明。2021年黄山市接待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并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2021全国研学旅行热门城市。
为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发展,黄山先后与上海奉贤、南京、杭州签订合作协议,组织市内文旅企业与长三角重点文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年初,一市三省旅游部门齐聚黄山,就长三角文化旅游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行深入交流会商,推出了长三角大遗址和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联盟、长三角演出交易会、“红色长三角”革命文物故事大赛、第三届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等50多项文化旅游工作清单。
对于旅游立市的黄山来说,文旅产业是首位产业。为提升文旅产业首位度,黄山正立足独特的山水资源、遗产品级、文化符号、艺术氛围、民俗活动、美食元素、产品线路,深入推进“旅游+”“+旅游”,探索全域旅游,推进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旅游产品向旅游产业转变,使旅游业成为共同致富的牵动产业、深化改革的破冰产业、创意创新的先导产业。
中国现代旅游业从黄山开始,如今,黄山旅游走下山、走出去“二次创业”,把市域作为一个大景区规划建设,将文旅融合、创意赋能作为黄山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构建山上山下联动、城市乡村并进、文化旅游融合、多极多点支撑的大旅游格局。
“新安江”也是“心安江”
每天走上一段山路,到六股尖瀑布前看看,是村民老谢的“日常工作”。“每天不看她一眼,不放心。”作为该地的护村队员,60岁的老谢每天要巡护几十公里。巡护途中,老谢经常不带水杯,渴了便直接双手合拢,捧上一捧六股尖泉水喝上几口,清新甘甜:“好喝啊,没话讲。”
一江清水出新安,六股尖瀑布,是新安江、钱塘江、富春江的“三江”源头。为保护好新安江源头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2012年,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工作启动,这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也是安徽生态强省“一号工程”。
从“上山一把斧,下山两百五”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从“江上逐浪撒网,渔舟唱晚”到“泉水养鱼,渔享休闲生态旅游”,从“新安江”到“心安江”……十年来,“三江源”的人们以“最高标准、最严监管、最实举措、最强保障”守护源头活水,“生态美超市”实现流域重点乡镇全覆盖,保护新安江已成为黄山市人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去年,黄山市获评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位居中国“绿都”综合评价前十。
试点以来,黄山市累计投入200多亿元,着眼于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等,保障了下游水质安全。通过“减肥降药”、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强化生态公益林抚育管理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试验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新安江模式”已入选中国改革十大案例,在全国15个流域、18个省份推广。根据皖、浙两省最新数据测算,今年1—6月中旬新安江跨省断面P值达到0.81。现如今,新安江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连续多年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与此同时,新安江两岸,一个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也正在建设中,行走于新安江畔,处处是山水画卷,杭州、黄山两地合力保护重要生态空间,推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打造长三角自然保护修复示范带、全国绿色发展样板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以该水域为纽带的“皖浙1号风景公路”已经成为众多游客心中的“中国东部自驾游天堂”,新安江百里大画廊正成为杭黄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支撑点。
理念上的“腾笼换鸟”
“要以最新理念开展体悟实训,解放思想、转变思维,对标沪苏浙等先发地区,加快实现思想对接、理念对接,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 2021年,黄山市“千名人员体悟实训”拉开大幕,一年多来,参训人员足迹遍至上海、杭州、合肥等长三角重点城市。
一段时期以来,城市空间缺乏容量、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经济体量不大等难题考验着黄山市每位干部。黄山市委书记凌云指出:“思路决定格局,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未来。有了好思路、大思路,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体悟实训中,黄山聚焦作用最大的“关键的人”,全市7个区县中的6名党政正职、8家市属国企中的5名总裁、三分之一的市直单位“一把手”参训;企业参训人员中,八成以上是“老总”。
在黄山市长孙勇看来,体悟实训关键是激活了“关键少数”,促进了干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工作作风方面的深刻变革。如今,以体悟实训为发轫点,对标先进找不足、放大坐标找差距,探寻撬动黄山加速发展的智慧密钥,已成为黄山上上下下的一种强烈自觉与重要工作方式。
体悟实训人员带回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将超前的发展观念、市场意识、创新举措等灵活运用于“双招双引”、项目攻坚、营商环境、城市管理等中,掀起黄山创新改革发展高潮。在一批批体悟实训干部接续努力下,2022年上半年,全市新签内资项目302个,协议投资额400.6亿元,同比增长16%,数字创意产业“双招双引”平台四类项目个数指标均位居安徽全省前列,“创意黄山”建设全面推进。
紧扣城市特质,黄山市去年首次提出发展创意经济,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密切交流合作,开展“双招双引”,举办首届新安医学发展大会、新安古建产业发展大会、“迎客松”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创意黄山 点亮未来”亮相大上海等一系列活动,把创意创新融入发展全过程,以无边界创意赋能产业发展,以跨界融合提升产业能级,以创意赋能优化产业要素,打造全要素耦合、多产业融合的发展生态,构建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集约集聚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围绕发展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一个按照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生活服务配套布局的未来科技城已经问世,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孵化平台,未来科技城目前共吸引入驻科技型小微企业82家、科研中介机构21家,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凸显。
出山入海迈向大开放
地处安徽最南的黄山市,看似偏居一隅,实则是长三角的南翼门户,从空中俯瞰,黄山市版图犹如一片枫叶,镶嵌在中国经济最活跃区域之一的长三角。
曾经的黄山,受制于地理空间束缚,发展空间有限,从2015年第一条高铁——合福高铁开通,黄山逐渐迎来自己的高铁时代。2018年,杭黄高铁开通,打开了黄山东向杭州、上海的快通道,同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山由此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
依托长三角人才富集地,黄山大力建设集科技孵化、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人才服务平台,开展异地筑巢引凤。已正式运营的“人才飞地”上海湾谷斐迪园,是黄山探索“研发孵化在上海、人才引进在湾谷、生产基地在黄山”的新实践。
聚焦科技创新,黄山围绕九大新兴产业,积极对接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地区,主动承接科创、人才等创新资源外溢,产业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圣戈班新材料、国家新药安全评价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黄山,建设中的杭黄绿色产业园,入选安徽省首批18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上海和黄山交往由来已久,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万名知青、十万亩大山”连起两地“乡情”,目前上海在黄山仍有茶林场、练江牧场两块“飞地”。今年上海疫情期间,黄山的医护和检验人员三度出征、驰援上海,众多在沪黄山籍人士主动参加徽骆驼支援队,同心守“沪”,续写了新时代山海情。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下,黄山与其他长三角城市的交往合作不断丰富。继2019年与杭州都市圈城市签订“1+9+4”战略合作协议以来,黄山市先后与上海杨浦区和奉贤区、江苏无锡市分别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安徽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长三角创意委等高校院所、合作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复旦-黄山高新区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上海数据交易所长三角文旅数据交易平台、域见未来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恒将智慧科技园等一批项目正加速建设中。
已成功举办三届的黄山发展大会,累计签约项目279个、总投资近1510.4亿元。四年共引进长三角区域项目1616个、到位资金761亿元,招商引资考核连续三年位居安徽全省第一方阵。在民生共享方面,黄山与沪苏浙皖7家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中医医联体,就医结算实现杭州都市圈“一卡通”,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跨省通办”,实现了46个事项长三角“一网通办”。
深处长三角腹地,黄山正深度参与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全方位接轨长三角综合交通体系。目前,黄山建成、在建和规划高铁10条、高速10条,是继上海、杭州、南京、合肥之后长三角第五大高铁枢纽,与长三角城市之间以高铁、高速、航运为重点的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形成。未来杭临绩高铁建成,上海、杭州到黄山的车程将被缩短到1.5小时和40分钟。
黄山不靠海,但更加开放,正通过“向海借力”,深度融入长三角,面向世界。黄山景区已先后加入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等4个国际组织,与加拿大班芙、瑞士少女峰等8个境外著名遗产地缔结友好,友好城市活跃度位列安徽全省第一。如今的黄山,既是山水人文之城,也是创意创新之城;既是高铁枢纽之城,更是开放枢纽之城;既是青春活力之城,也是幸福美满之城。站在新起点,古徽州正转身向人们展示出一个时尚灵动、青春靓丽的现代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