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皖北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安徽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皖北发展迎来千载难逢历史机遇。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城市机制、中央财政专项支持政策等国家层面重大部署相继落地,带来巨大发展红利。
皖北振兴,时不我待。《政府工作报告》对着力推进皖北振兴作出具体部署。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高度关注皖北地区发展,积极出谋划策、建言献策,纷纷表示,加快皖北振兴,务必要砥砺真抓实干作风,发扬“拼”的精神、鼓足“闯”的劲头,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争先创优,努力锻造安徽奋勇争先、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极。
“四化同步”,激发乘数效应
皖北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是传统的农业区。“四化同步”是立足皖北发展实情、契合发展阶段特征的关键发展路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突出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形成推动皖北发展的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源于系统发力,整体提升。民建安徽省委认为,要强化系统观念,坚持把“四化”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把皖北放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坐标中,分析研判皖北“四化”的现状和底子、机遇和挑战,搞好顶层设计,绘就美好蓝图,探索皖北振兴的最佳模式、最优路径。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第一战场,突出招大引强,持续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新兴产业项目,以项目支撑和引领“四化同步”发展。充分利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创优营商环境,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放眼世界寻找“合伙人”,努力跑出皖北振兴和“四化同步”的“加速度”。
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重在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走一条产业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的路子。
近年来,随着皖北地区工业化提速,人口加快向城镇流动,城镇建设与工业化进程如何更好匹配与融合,成为皖北地区部分代表关心的议题。宿州代表团赵明代表建议,加快构建后发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体系,全面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集中要素资源把部分县城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王董代表提出,由于皖北地区财力有限,老旧小区改造内容相对较少、改造标准相对较低,建议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加大对皖北地区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出适合皖北地区老旧小区改造投融资模式及社会、居民共担机制。
农业现代化是皖北加快振兴的根基和立足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共鸣。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是写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任务,阜阳代表团吕彬代表建议,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完善运行机制和支持政策。高标准农田是绿色农产品生产和供应的“源头”。蚌埠代表团汪玉付代表建议,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一户一块田”,整合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碎片化,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提高土地种植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产业集聚,激活内生动力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在制造业上做大体量,做优特色。依托自身发展和区位优势,快速承载沪苏浙制造业转移。”宿州代表团张仲君代表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项目互动为抓手,省市联动谋划一批集成性、跨区域的“项目包”,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高水平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
“主动承接沪苏浙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皖北实现融入长三角、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省政协委员陈晓强表示,目前,沪苏浙产业向皖北转移已呈现加速态势,但在思路方法、发展环境、对接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他建议,要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精准把握产业定位,差异化做好产业承接,特色化推进集聚区建设。
淮南代表团石小星等代表建议,要指导皖北城市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产业招商重点,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通过规划导向、要素导向等方式引导和保障产业链分工合作,促进各类要素快速集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建设城际铁路、加密跨淮河通道、畅通产业园区外联通道、升级内河航道、建设综合物流园区,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布局是来自皖北地区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的重要内容。
蚌埠代表团常言龙代表建议,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向皖北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向皖北倾斜,支持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同时高度关注皖北县域经济发展,促进重大项目加快落地。
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行动计划,是高水平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的关键路径。“要坚持一、二、三产高质量协同发展,着重补齐皖北工业短板。突出优势产业抓集聚,支持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引导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入驻产业园区,进一步补链、强链、延链,形成产业集群。”省政协委员邵迪说。
省政协委员秦煦认为,要大力支持皖北实施制造业五年倍增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布局建设优势产业配套园区,引导优质企业带动关联产业向皖北转移,引导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转移。
结对帮扶,加快等高对接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用好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城市机制,尽快取得一批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
结对帮扶机制是国家层面支持皖北加快发展的有力抓手,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阜阳代表团韦东等代表建议,在省级层面建立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城市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同时,建立三级对接、清单推进和调度考核等机制,真正实现帮扶城市与被帮扶城市“两面都热”。宿州代表团王法立等代表建议,在结对帮扶中,对园区共建、干部互挂、项目对接、承接转移、产业合作、资本合作等方法给予政策倾斜。
“皖北各地要研究帮扶城市的发展历程和产业优势,找到可以借鉴的发展路径和优势互补点,找到他们改革创新、把握机遇的思维方式、决策方式,找到他们综合利用各种比较优势、快速发展的底层逻辑,精准对接,逐步实现点线面全面合作,从政府到企业到民间的多层次合作。”秦煦委员说,“也建议在结对合作过程中,省级层面要加强统筹协调对接。”
全面对标沪苏浙,加快推进体制机制等高对接,既是加快皖北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着眼长远的长效之策。
阜阳代表团张志锋代表建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问题为导向,不要推拖,坚决避免问题由小拖到大。多听取行业协会意见建议,了解不同行业、企业发生的变化、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陈晓强委员表示,在政务环境上,要做到服务零距离、办事零推诿,努力打造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诚信政府,以政府效能的提升,保项目落地、促企业开工,激活更大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