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徽网消息 工人日报记者 陈华 1958年,中国科大诞生于北京玉泉路,生日是9月20日。 1970年,中国科大南迁至安徽合肥。“我们要坚持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在校庆纪念大会上如是说。
9月的合肥沉浸在喜庆氛围中。有人感慨:市民们祝福中国科大,其实是在感谢科技创新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崭新变化。
国庆节日氛围中,位于合肥高新区望江西路与石莲南路交口西南角的建筑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这是被安徽省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预计2020年建成使用后,将实现全国量子领域优势研究力量的初步整合,代表全国量子领域顶尖水平参与全球竞争。
量子通信领域研究领军人,是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 “我们在量子通信领域之所以能够做到领先,是因为在整个领域起步的阶段、暂时还看不到实用价值的阶段,我们就赶上了世界的先进水平。 ”潘建伟感叹,“今天量子通信已经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
2017年1月,合肥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此殊荣的另两座城市分别是北京和上海。这意味着合肥乃至安徽省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将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合肥拥有同步辐射、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群以及量子科技设施等世界先进的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合肥西北面一个水库中的半岛上,王俊峰与一位“不像领导的领导”聊了一番科研与理想后心情澎湃。随即,他给大洋彼岸的妻子打了个越洋电话,说自己“已经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做自己喜欢做的科研工作”。
彼时,王俊峰正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那个名叫董铺“科学岛”的地方真正吸引他的,是建设中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这个装置在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中十分关键,目前全世界拥有这个装置的国家不超过5个。
“不像领导的领导”是当时这个装置的项目负责人匡光力,现任安徽大学校长。在王俊峰面前,匡光力描绘了“一个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画面”。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后,合肥市出台了 “人才政策20条”,配套出台“国内外顶尖人才引领计划”“鸿雁计划”等23个实施办法。从2017年开始的5年内,安排不少于2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经费;对成长性好、业绩突出的团队项目,最高可资助1亿元;每年重点引进3000人左右的产业领军人才,符合条件的分期给予每人5万元至10万元生活补助。目前,合肥拥有“两院”院士108人。难怪王俊峰后来感叹:这就是一个强磁场!
一直将“科教兴市”作为发展基本战略的合肥,2005年正式确立了 “工业立市”的主战略。 2013年,在吸纳了一个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命名的地级市撤销后分离出来的两个县区而“扩容”之后,合肥市再次提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发展目标。传承一直以来的“创新基因”,历经时间的磨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已经成为合肥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