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国女排战胜日本队,首夺亚锦赛冠军,并成为“三大球”中率先“冲出亚洲”的队伍。 1981年11月16日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赛上,经过7轮鏖战,先后击败了前苏联、古巴、美国和日本等强队,以一场不败的战绩无可非议地夺得冠军。《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鲜红色大标题:“刻苦锻炼 顽强战斗 七战七捷 为国争光”“中国女排首次荣获世界冠军”。并发表评论员文章:“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女排的胜利,上升到激励整个民族精神的高度。这一天后,女排姑娘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中国体育报》也在同一天发表了邓颖超题为《各行各业都来学习女排精神》的文章。 1986年中国女排实现历史性的“五连冠”,女排精神被人们传颂。 马克思说过: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女排精神很好地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遵法、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的历史遗产,是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后的结晶。精神是生命最好的延续,女排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因此,我们怀念远去的陈招娣,其实也是在缅怀永远的女排精神。 冰心也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奥运和世界冠军陈颖、郭焱等新近被评为北京“身边榜样——最美体育人”,成为北京的正能量。北京市体育局局长李颖川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倡导向善、向上、向前。在这些运动员身上所代表的体育精神,它们的内核其实高度重合。这些,恰恰就是女排精神中能经受时代锤炼的,最精华的部分。 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个人化时代,一些人的目光更多是在投向自身,并以此为依据在做着利益权衡。我们得承认,时代永远在变,价值观也随之不断刷新。但“女排精神”中那些最精华的部分——能吃苦的毅力,为国争光的责任感,战斗到底的不屈不挠,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不应也不会褪色。因为这是一种最朴素的、也是普世皆同的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