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徽网消息 (作者 汪晓东 肖伟光 于 洋)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个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城市群,促进国际与国内经济发展互联互通,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局面。】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听取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金融街正式开业,习近平出席开业仪式并致辞;
近日,《“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也呼之欲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最鲜明主线……
新年肇始,关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重磅消息接二连三,可谓次第开花、好戏连台,重大举措稳步向前推进,宏伟蓝图加速变为现实,它们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也逐步开始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深刻把握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大势,以宏阔的全球视野和卓越的战略远见,相继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不仅为调速换挡中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澎湃动能,同时也为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提供了“中国机遇”和“中国方案”,提振了世界信心,彰显了大国担当。
三大战略渐次推出、扎实推进,思路更显开阔,气度更显从容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三大战略渐次推出,同样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这个势是什么?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方面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
当今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已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独善其身”很难做到,“一枝独秀”越来越难。这就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足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两千多年前,一条“丝绸之路”串起了亚欧大陆,照亮了文明交流的历史,今天,这条丝路绵延通向未来。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整个世界为之一振,沿线60多个国家更是积极响应。
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以开放思维重构世界经济秩序,凸显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担当”。
将历史激活,让古道复兴。“一带一路”这一极富想象力的重大倡议,凝聚了沿线国家渴望发展的最大共识,回应了沿线国家经济升级的迫切愿望,提供了世界经济走出阴霾的有效方案,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真诚意愿。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以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向世界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一带一路”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创新之举。与此同时,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国内区域协调发展,这同样是新一届党中央加紧谋划的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个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这其中,京津冀地位尤为特殊,协同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十分关心。
2013年5月,习近平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此后,习近平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三地推进协调发展的共识加快形成,方向日渐清晰。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研究一个区域的协同发展问题,这在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上还是首次。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平津战役’”就此打响!
几乎就在同时,在更大范围内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谋划,也水到渠成。
长江,世界第三长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横贯中国的东中西部,也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长江流域覆盖9省2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提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其后,习近平又多次在考察调研中谈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问题。
今年的1月5日,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在重庆调研的习近平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了向、定了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体现了对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深谋远虑和责任担当,体现了在发展理念上的成熟清醒和从容自信。
内外交修,方能相得益彰。“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这一言简意赅的表述,标志着新时期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成型,彰显了我们党愈加自如的驾驭全局能力和推动发展能力。
三大战略互相衔接、互为支撑,蕴含清晰逻辑,肩负共同使命
今年2月15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由中国义乌发往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货运班列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位于德黑兰市区南部的中心火车站。今后,每个月都将有一趟货运班列经过这条钢铁“丝绸之路”抵达伊朗。货运班列的轨道还将继续延伸,最终到达欧洲。
这趟列车是落实习近平主席今年初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这辆班列满载的不仅是中国义乌出口到这里的小商品,更带来了中伊两国人民对古老丝路的新憧憬。
“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
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8.2%。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987份,新签合同额926.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4.1%;完成营业额692.6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5%。
两年多来,从丝路基金到亚投行,从中巴经济走廊到渝新欧大动脉,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建设到印尼雅万高铁项目,一大批惠及长远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一系列利及世界的项目陆续启动。“一带一路”像一条同心带,串起了亚欧非大陆的历史与未来,串起了沿途60多个国家的友谊和合作。
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城市群,促进国际与国内经济发展互联互通,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局面,这一战略思想,体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上,也体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上。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顶层设计的日臻完善,改革的框架日益清晰,让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快轨道。
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天津市共接待游客441.26万人次,其中来自京冀的游客就占了三成。随着多条高铁的开通运营,天津已经成为新的交通枢纽,越来越多的京冀群众发现到天津乘坐飞机更加便宜,而且也更便捷,京津冀三地之间互相“串门”更加方便快捷。随着京津冀“四纵四横一环”的交通骨架逐渐完工,不远的将来,将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1小时通勤圈”、京津唐“1小时交通圈”。
产业转移和生态共建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出亮点。2015年11月底,京津冀三地环保厅局正式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10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时,按照“理顺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的要求,三地产业版图也在悄然重构。
2014年3月,“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
长江经济带的合作也步入了一个新阶段。2014年11月,长江沿岸27个城市达成《长江流域环境联防联治合作协议》,探索设立区域性环境资源交易平台、组建环保产业联盟、建立流域上中下游生态补偿制度等。2014年12月,长江经济带12个直属海关全面启动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获批,长江经济带形成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2015年10月,长江经济带覆盖的11省市共同签署了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合作宣言。
阡陌交通,天涯比邻。纵横捭阖之间,尽显博大胸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相互衔接、互为支撑,三者虽有不同的战略指向,却存在相互关联的内在逻辑,肩负着寻找中国经济新动力的共同使命。
三大战略张弛有度、轻重有序,彰显中国文化,昭示中国理念
“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俄罗斯《导报》曾这样评价。
何为“道”?《晋书》有云:“人心所归,惟道与义。”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这些都是中国文化里的“道”。沙特前国王阿卜杜拉曾动情地说:“中国是一个亲密友好的国家,因为她总是同真理与正义站在一起。”
2013年3月,习近平访问非洲时,讲到天下大同,提出正确义利观。强调同发展中国家合作,中国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计利当计天下利。从重庆团结村到德国杜伊斯堡,从成都城厢到波兰罗兹,从郑州圃田到德国汉堡,从浙江义乌到西班牙马德里……“一带一路”穿越时空,让中国梦与亚洲梦、欧洲梦、非洲梦紧紧相连。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可大可久之业,才是真正合乎道义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关乎多方利益,秉持怎样的理念至关重要。习近平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这一重要论述向世界表明:“一带一路”建设虽然是中国首倡,但它是开放包容、平等互利的;不是排他性的倡议,而是各国均可参与的“大合唱”;不是所谓的新“马歇尔计划”,而是推动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高速路”。
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他所说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正是中国人所说的“道”。
两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实质性推进的“快车道”。从中央到两市一省,聚焦“一张图”,展开“一盘棋”,上下同心,主动作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新首都经济圈扬帆起航。
互联互通快马加鞭,“城际网”带动协同“大提速”;联手出击共同治霾,生态共建步伐加快;产业对接亮点频现,“一亩三分地”思维逐渐让位于“共下一盘棋”行动……细细品味,这固然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闪耀着中国文化中“和”与“合”的核心理念。
“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时至今日,这条6300公里的黄金水道及其流经的广袤区域,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根据最新公布的各省份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长江流域9省2市中,9个省份的GDP增幅达到或超过8%,其中重庆以11%的增幅继续领跑全国。
但是,经济的总量和增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有调查表明,长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其中包括300余种有毒污染物。早在2012年,水利部水资源公告数据显示,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85亿吨中,有近400亿吨排入长江,几乎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成为势所必然。总书记把这个问题提到了“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并且指明了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根本方向: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
当然,在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总会存在二选一甚至多选一的“两难”“多难”问题,长江经济带建设同样也不例外。
对此,总书记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阐述:“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这是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要用‘快思维’、做加法。而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如果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则要用‘慢思维’,有时就要做减法。”
当加则加,当减则减,执两用中,恰到好处,这种辩证思维,同样彰显出“道”的绝妙。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传承中国文化中“道”之精髓,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三大战略三大增长极,必将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提供强劲的“混合动力”,为复苏中的世界经济注入奔腾的“中国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