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到底是什么?真正能说清楚的人可能少之甚少。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今天为什么要开这个专题讲座?之前我曾私下问过一些部长,3D打印核心是什么?他们解释得都不是很清晰。”李克强在会上说,3D打印是制造业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实现了制造从等材、减材到增材的重大转变,改变了传统制造的理念和模式,具有重大价值。
这堂讲座的“老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秉恒。有熟悉卢秉恒教授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他可以说是推动国内3D打印研究的第一人,不仅是3D打印领域的第一个院士,更曾牵头成立中国3D打印研究院。对于3D打印的未来的未来,卢教授曾明确表示“是馅饼,不是陷阱。”
这名人士告诉本报,中国3D研究院是国内技术研发的最强基地和领军单位,重点开展医疗康复、航空制造、航天科技、汽车研发、生物制造等领域3D打印工艺、装备、材料、应用等产业化技术研发,逐渐实现技术转化。
当前,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正在实施推进中,如何利用创新思维施政成为政府的必修课。李克强总理在多次会议和调研中也强调政府要政府官员要转变思维,积极学习。
有官方分析人士对本报分析称,这样有关新领域专题课将更多的在中南海举行,未来的施政将更有行业针对性。
产业升级要注重“增材”
3D打印并不仅仅能制作小挂件、小摆设。早在2013年,卢秉恒就曾说,在美国,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F-35战斗机已进行了试飞,包括3D打印机在内的智能制造装备发展迅速。他提议,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通过多种手段加速制造装备的智能化进行,为我国的军工及多个民用领域服务。
近两年来,在产业升级和创业创新的理念下,3D打印等一系列新技术也得到了高层的关注。
卢教授在会上说,以3D打印为代表的“增材制造”的前景是“创材”,即按照材料基因组,研制出超高强度、超高耐温、超高韧性、超高抗蚀的新材料。目前3D打印已制造出了耐温3315摄氏度的合金,用于“龙飞船2号”,大幅增强了飞船推力。进而可以从“创材”到“创生”,即打印细胞制造器官,甚至把基因打印在细胞里实现基因变异。
对于增材这一概念,李克强表示出强烈的兴趣。他说,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要瞄准下一个发展阶段,要想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就需要在理念上提升一个层次。
李克强还说,“增材”的理念非常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我国的自然禀赋并不占优,人均资源占有量在很多方面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增材”的方式可能会对我国发展方式带来颠覆性的重大转变。不仅是3D打印,还有很多其他技术,要围绕这一理念认真思考:怎样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推动中国产业、经济迈上中高端的路子来。
对于我国3D打印发展的现状,卢院士介绍,相比国外,我国的研究起步并不晚,技术并不落后,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但产业发展太慢,企业规模不足。上述颠覆性技术都是2013年、2014年刚刚出来的,可见这一领域现在处于技术井喷期,企业处于跑马圈地期。我们国家应该及时拿出自己的应对策略来。
打开全民创新通途
“3D打印展现了全民创新的通途。”卢秉恒在讲座中说。
他举例道,2014年,美国GE公司挑战3D打印,将飞机的一个零部件让创客设计。收集的700多个方案中,第一名只用了原始结构的1/6的重量就完成了全部测试。设计者是一个19岁的年轻人,方案超过了GE公司的资深专家。
力推“双创”的李克强再次强调,提高中国制造整体竞争力,关键要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亿万人的创造活力。他说,中国要运用好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的人力资源,改造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都要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对于下一步的部署,李克强提出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完善政府监管方式,营造破束缚、汇众智、促创新和维护公平的良好环境。
“要以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推动企业包括大企业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通过体制创新增强聚集各类创新资源的能力和内生创新活力。”他表示,要让有界的传统企业变成开放式、协同式创新平台,让广大热衷创新创造的创客和极客大展身手,使“双创”成为新动能,让更多有生命力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共同铸就中国制造业新辉煌。
最后,李克强总结道,我们对中国的发展要抱有充分的信心,信心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海市蜃楼,而是要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新动能,不断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把新动能充分激发出来,补上工业2.0、3.0的课,加速向“增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