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世界长时间静止不变是不可能的,围绕石油定价权的多方博弈不会停歇
石油市场的大振荡,总能让人联想到历史进程中的大事件。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产油国集体行动,通过提价、减产、禁运和国有化等措施把油价从每桶3.01美元涨到11.56美元,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并引发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西方大部分国家由于忌惮“石油武器”的威力,改变对阿以战争的立场。
1985年,苏联深陷阿富汗战场,美国说服沙特大量增产原油,几个月内油价从原本每桶31.72美元跌至10.42美元,苏联因此每年损失200亿美元收入。这被视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时任美国总统布什说,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我们“都将蒙受灾难”。美国彭博社则认为,萧条的原油市场或许是萨达姆发动侵略的原因。
从历史中不难发现,作为深具地缘政治意义的大宗商品,油价的大涨大跌都会在国际关系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掌控石油定价权,就是掌握战略主动权。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曾说:“过去100年的历史,是为攫取和控制世界石油储备而战斗的历史,任何其他因素都不能与此相提并论。”
日前,国际原油价格跌破每桶70美元,下探至5年来的最低点。油价从今年6月起连续下挫,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猜测。
从价值规律出发,此轮油价“跳水”的直接原因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当前,世界已处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交汇点,经济复苏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全球石油需求明显下降,油价下跌并不意外。
从页岩油革命中走来的美国,对现有全球石油格局造成的冲击不言而喻,其页岩油生产规模已经相当于伊拉克和卡塔尔产油量的总和。德国媒体称,这是一场引发巨额资本流动、改变经济结构、逆转力量对比关系的划时代的变革。
11月底,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约4/5、一直扮演油价托拉斯角色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并没有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那样作出“减产保价”的决定,而是寄希望“用价格换份额”。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世纪80年代的油价下跌,缘于美国与欧洲需求下滑,加上英国北海石油的崛起,欧佩克的主导力量沙特大幅减产近3/4仍不奏效,后来祭出“逆向冲击战略”,增产石油造成进一步价格下跌,最终重夺被稀释的石油定价权,并在后来几年逐步稳住了市场。如今又是因为全球需求放缓,以及美国页岩油开采的意外增长,而欧佩克的决策又那么似曾相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断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英国媒体如今警告,持续低油价将有可能导致中东整个政治地图重新绘制。
石油世界长时间静止不变是不可能的,围绕石油定价权的多方博弈都没有停歇,即便在这个貌似“充裕和廉价能源供应的新时代”,世界地缘政治图景也会深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