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徽网-------
23小时前
来自 微博网页版
39
阅读
推广
【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220】
【中国历史岁月.安徽==锦绣江淮千年古县45 县区{(中)17=34
===25、池州市青阳县】
历史沿革
全境自夏代(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以后,属古扬州域。东周春秋(前770前476年)后期属吴,境内山区多为山越人聚居;战国初吴灭(前473年)属越;越亡(约前306年)属楚。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3年)楚亡,全境统于秦,属鄣郡。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吴主孙权孙以陵阳北境及石城县地置临城县,与陵阳县并属丹阳郡。刘宋大明六年(462年),定陵属宣城郡。隋开皇九年(589年),陈亡,广阳、临城、定陵统归于隋。唐天宝元年(742年),析南陵、秋浦、泾县部分地域置青阳县,治所在今县城蓉城镇,属江南西道宣州。永泰元年(765年),析青阳南境地入新置石埭(今石台)县,两县并属池州。开宝八年(975年),南唐亡,县境统于宋,属江南路(南宋为江东路)池州。明初(1368~1420年),青阳属京师应天(今南京)直隶池州府。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顺天),属南直隶池州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皖省划为10个行政区,青阳属第八区。解放日为1949年4月23日。
【古镇与自然景观】
青阳县周边还有多个历史悠久的古镇,1、陵阳古镇(汉武帝元封二年置县);2、官渡古镇(800年历史,保存大量明清建筑;3、庙前古镇(唐代形成,宋代兴盛)。此外,南阳湾景区内的“鱼龙洞府”为待开发溶洞景观,周边有太平山房、汉代陵阳县治遗址等古迹。
【编者按:请查阅【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第15期){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第19期){九华山朱备镇(明朝朱元璋的战略物资储备地}】收起
转发
评论
赞
徽网-------
11-13 14:05
来自 微博网页版
26
阅读
推广
【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219)】
【中国历史岁月.安徽==锦绣江淮千年古县45 县区{(中)17==34}
===24、宣城市广德县
德市古称桐汭,随着历史的演变,至春秋战国时期,广德成为了爰陵(即今宣城)的东境,先后归属吴、越、楚等国,见证了无数历史的沧桑变迁。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随着一统天下的壮举完成,全国被划分为三十六郡。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广德被划归鄣郡管辖,其郡治所在地正是现今的安吉古城遗址。东汉建安初年置县,已有1800多年历史。在三国的历史长河中,广德县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徽文化在此交融,是辐射江南数千里“祠山文化”的发源地。诞生了清末名臣张光藻、地质学家和地层古生物学家许杰等众多历史知名人物。在这里,岳飞抗金六战六捷,朱元璋激战元军,粟裕、王必成率新四军浴血奋战,钱学森指导中国第一枚高空生物实验火箭发射升空。广德市森林覆盖率59.27%,是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也是《舌尖上的中国》推介的“美食之乡”,被评为国家生态县、森林康养基地,中国天然氧吧、最佳休闲旅游县、生态旅游百强县。“云雾”茶曾获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金奖,是中国“黄金芽”第一县。拥有华东地区最大溶洞——太极洞。南部群山环峙、水系众多,宋代名臣范仲淹曾赋诗赞“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2019年8月,成功实现撤县设市。
【广德岳飞抗金遗迹】建炎三年至四年(1129—1130),岳飞在此六战皆捷,使广德成为其初露锋芒、建功立业的发祥地和纪念地,现存扎寨圩、凌岩遗址等军事工事。牛头山尚留石垒营寨及战壕 。钟村古战场曾出土残刀铁器,清代濮阳摸《过钟村》诗中提及‘松根曾污金人血’佐证其历史 。金沙寺存有岳飞题记补刻,太极洞试剑石旁有《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石刻 。民间流传箭穿卡、等地名,饮马涧石刻已湮灭仅存涧水 ,址存石碑一方,刻有纪念诗文 。
【 太极洞】
太极洞洞风景名胜区,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宣城市广德县石龙山内,太极洞是一座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溶洞群,属于喀斯特溶洞,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洞长5400余米。分上洞、中洞、大洞、水洞和天洞,洞中有水,洞洞相连,形成了奇丽的天然景观。太极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被明代被文学家冯梦龙称之为“天下四绝”之一。太极洞风景名胜区共计有景观景点700余处,
、收起
华徽网-------
11-12 14:08
来自 微博网页版
39
阅读
推广
【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218)】
【中国历史岁月.安徽==锦绣江淮千年古县45 县区{(中)17==34}
====23、马鞍山市当涂县
当涂县是传承千年的文化之城。秦代设为丹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定名当涂。 [3]县城历史上曾为宋代太平州、明清太平府、清代长江水师、安徽学政署所在地,拥有古老的金柱塔、黄山塔、凌云塔和保卫完整的古护城河。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青睐之地,南朝大诗人谢朓称之“山水都”。南朝当涂才子周兴嗣,一夜著就中国蒙学经典《千字文》。诗仙李白七次游历当涂,写就《望天门山》等56首千古绝唱,晚年定居当涂,终老长眠青山。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写下了“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首传唱千年的经典诗词。
【李白终老当涂】
宝应元年,李白病逝于当涂,享年六十二岁。李阳冰将他的遗稿收集整理,编成《草堂集》并为之作序。李白最终葬于当涂的青山脚下,他的墓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成为后人凭吊这位伟大诗人的圣地。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诗仙的气息,追寻他留下的足迹。诗仙李白晚年定居当涂,七次游历此地并创作《望天门山》等56首诗作,最终病逝并葬于青山。民间传说其遗体逆流漂至青山,形成“青山葬身、采石留衣冠”的双墓奇观。
【周兴嗣著《千字文》】
南朝当涂才子周兴嗣受梁武帝之命,一夜编成蒙学经典《千字文》,借鉴当地童谣韵律,与《三字经》《百家姓》并称“三、百、千”,成为中华文化瑰宝。《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就出生于当涂,梁武帝命周兴嗣从书法家王羲之的书碣碑石中选出1000个各不相同的字,编成一篇适合儿童学习的文章。周兴嗣一夜编出《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一并被称为“三、百、千”,成为我国历史上广泛流传的蒙学经典教材。
【李白墓园】
李白于唐宝应元年(762年)病逝后,初葬于当涂县龙山东麓。据记载,其晚年曾表【达"悦谢家青山,有终焉之志"的遗愿。55年后(817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李白故交范伦之子)寻访到李白两位孙女,得知其遗愿后,会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将墓迁至青山西麓谷家村,并立《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详细记载李白生平14。此次迁葬实现了李白"志在青山"的夙愿,其墓址"东以谷氏为邻,西去旧坟六里,南抵驿路三百步,北倚谢公山"。现存青山。墓园,唐代形制的圆形石冢旁立着740年历史的宋碑,刻满李白生平。200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连碑林都藏着毛泽东、启功等名家诗刻。收起
华徽网-------
转发
评论
赞
华徽网-------
11-9 14:04
来自 微博网页版
69
阅读
推广
【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215)】
【中国历史岁月.安徽=锦绣江淮千年古县45 县区{(中)17==34}
=====20、宣城市旌德县
唐代设县,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以“国际慢城”著称,县名寓意“旌表贤能,彰扬礼德”,体现传统文化底蕴。 旌德之地,春秋战国先后隶属吴、越、楚国。秦属鄣郡,汉隶泾县。三国时为孙吴所辖,属丹阳郡安吴县(县治在今泾县境内)。唐武德三年(620年),设宣州总管府,再建安吴县,旌德地属之。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南京直隶宁国府。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布政使司宁国府。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布政使司宁国府。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废府留县,旌德县直属安徽省管辖。民国三年(1914年)6月,属安徽省芜湖道。1949年4月24日,旌德县城解放。同年5月13日旌德县划属皖南行署徽州专区。
、【今日旌德县】
唐代宝应二年(763年),始建旌德县,寄意“旌表其礼,以彰其德”。旌德县历史悠久,是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江村、文庙两个国保单位。中国三大源流宗谱考之一的《济阳江氏金鳌派宗谱》。旌德名人辈出,元代县尹王祯编著《农书》、发明木活字。人痘接种法发明者江希舜、近代词媛吕碧城、第一个红色县长谭梓生、革命烈士江上青等名人 。旌德县是中国灵芝之乡、中国宣砚之乡。
【中国十大徒步古道之一旌歙古道】
旌歙古道,亦称“隋唐古道”,位于安徽省旌德县境内,是中国十大徒步古道之一,史称“徽(州)宁(国)官道”,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是古时徽宁官道中最精致的一段,也是目前历史风貌保护最好的一条徽州古道,全长约15公里。从旌德县白地镇高甲村到歙县许村。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宋方腊起义军曾在此与官兵激战,明嘉靖年间曾扩建如来柱是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的石柱,保佑行人。历史上许多名人如王安石、徐霞客等都曾走过此道。收起
转发
评论
赞
华徽网-------
11-10 14:33
来自 微博网页版
99
阅读
推广
【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216)】
【中国历史岁月.安徽==锦绣江淮千年古县45 县区{(中)17==34}
==21、滁州市来安县
来安县历史可追溯至秦代,历经多次更名与行政区划调整,最终定名于南唐时期。起源汉代:西汉属淮南国,东汉并入全椒县。 东晋:侨置顿丘郡,后废郡为顿丘县。 南北朝:析顿丘县置高塘郡(治今半塔镇),北周废郡为高塘县。 隋代:高塘县并入顿丘县,改称新昌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昌县为清流县。 代:景龙三年(709年)析置永阳县,治今新安镇。南唐:中兴元年(958年)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属淮南军滁州。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入清流县,十八年(1148年)复置,移治今来安县。 明初并入滁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属凤阳府滁州。 民国时期直隶安徽省。来安县解放日为1949年1月22日;1949年解放后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
【来安县解放遗迹】
主要集中在半塔保卫战旧址及周边区域,是皖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塔革命纪念馆】
半塔保卫战旧址: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半塔镇西北塔山头道光山,占地350亩,总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 1940年半塔保卫战:新四军五支队在此击退日伪军,成为华中首次大规模反顽作战胜利。 纪念塔:高10米,塔顶为新四军战士雕像,正面刻有陈毅题写““革命先烈永在”.”===皖东烈士陵园:包含烈士墓群、纪念馆等,保存1946年伪军扫射留下的枪眼痕迹。 陈列218件/套文物,展示刘少奇、罗炳辉等领导皖东抗战的历史。
【新四军二师师部旧址】
位于半塔集,现存28处革命遗址,包括“七一”会议旧址、少奇楼遗址等。1944年:方毅提议建造纪念塔,1958年建成烈士陵园主体。收起
转发
评论
赞
...展开
转发
评论
赞
华徽网-------
11-11 14:05
来自 微博网页版
251
阅读
推广
【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217)】
【中国历史岁月.安徽==锦绣江淮千年古县45 县区{(中)17==34}
====22、阜阳市颍上县
历史沿革
颍上县历史悠久。据南照镇铜台孜发现的陶、石器等物考证,此地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至迟在原始社会晚期,这里已有人类聚居。周,为“慎邑”,属楚国。秦,为“慎县”,属泗水郡。西汉,初,“慎”属楚王韩信封邑。东汉,复为“慎县”,属汝阴郡。东晋,永和五年(349年)收复,仍属豫州汝阴郡。南北朝,属宋地,把山西雁门旧县侨置慎地,名为“楼烦令”(按《宋书》郡县均带官名),属豫州刺史、西汝阴太守。将“慎县”置于南汝阴郡合肥以东,后避讳称梁县(今肥东县梁园镇)。绍兴三十一年,即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金军占领顺昌,将顺昌改为颍州,辖颍上县。金,属南京路颍州。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属凤阳府颍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颍州为直隶州。中华民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阜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月6日,颍上县解放,成立颍上县民主政府。
【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
管仲(?~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中国古代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出身贫苦,以商贾为业。自幼与鲍叔牙为知己,鲍叔牙知其雄才伟略,常善待之。后经鲍叔牙举荐管仲为齐相,齐桓公任命管仲为上卿、相国。《管子》。其提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揭示道德教化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管子》共有86篇,今存76篇,是以齐国法家为主兼及其他各家学术思想的著述总集。内容涉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和农业等科学知识。
【慎城遗址】
慎城遗址位于安徽省颍上县江口镇汤圩村林庄境内,北枕济河,西靠乌江,南距颍河3.5公里,现存夯土城垣残迹,面积约3.75平方公里 。该遗址由内外两城组成。遗址为春秋时期楚国慎邑故城,西周时期已建邑治,隋大业二年改称颍上县,
【“天下第一农民公园”==八里河】
安徽颍上县境湖泊(淮河水系)八里河,因原河流下游积水成湖,又称八里湖 [9],属淮河流域颍河支流,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南5公。湖水面积最大达13.2平方公里。八里河是颍上县重要的灌溉水源、渔业生产基地,还是安徽省省级自然保护区,1990年代始由当地农民建成著名的八里河风景区,被称为“天下第一农民公园”。收起
转发
评论
赞
华徽网-------
11-8 14:08
来自 微博网页版
0
阅读
推广
【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214)】
【中国历史岁月.安徽==锦绣江淮千年古县45 县区{(中)17==34}
====19、 宿州市砀山县
砀山县,古称下邑, 先秦时期春秋属宋国。西汉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砀郡改属彭越的梁国(国都为定陶)。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春,随砀郡归汉。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砀县改为“节砀县”(今永城市芒山镇)。隋唐至宋元时期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唐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宋州(睢阳郡) ,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明清时期明洪武四年(1371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中华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1945年9月5日,国民党接管汪伪砀山县.1948年11月7日,砀城解放。砀山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宿州市西北部,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1953年2月1日,砀山县属江苏省徐州专署所辖;1955年2月17日属安徽省宿县专署所辖;1956年属蚌埠专署所辖。1961年,砀山县属。安徽省宿县专署所辖,至今 属于宿州市 。
【砀山古城遗址 】
位于芒砀山区山城集,是秦时砀郡、砀县治所遗址,现存夯筑北墙西起书店院后40米处,东至芒山中学东北侧,长890米,最高处高2米。城内曾有制陶、冶铁遗址,现保留徽派建筑风格,内部设施包括假山叠石、凉亭。
【砀山天主教堂】
砀山天主教堂坐落于安徽省砀山县城关,由加拿大和法国传教士于1914年联合建造,1917年竣工,现存建筑面积779平方米。1998年列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属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别 。砀山天主教堂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宗教传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研究价值。
【世界“梨都”】
砀山素有“美誉,被称为“中国酥梨之乡”。2010年4月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的连片果园产区。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故里。该县酥梨栽培历史超2000年,明清时期被列为贡品,2017年其近百万亩连片果园获吉尼斯认证为"世界最大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