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期望。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着力推动乡村面貌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意涵丰富,既包括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等‘硬’的方面,也涵盖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建设等‘软’的方面。”崔宝玉认为,面向“十五五”,我省还需加快补短板、提质效,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首先,坚持分类建设、片区推动。崔宝玉表示,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差异较大,和美乡村建设不可能步调一致,应分类、有序推进,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既要全域提升,又要明确工作优先顺序与重点方向,制定清晰的“路线图”,次第铺展、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同时,按照片区谋划、相对集中、体现特色、连片推进的思路,加快推动乡村规划连片编制、乡村风貌连片塑造、乡村产业连片打造、乡村设施连片建设、乡村治理连片推进,增强乡村建设的系统性、协调性。
其次,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和美乡村建设要坚持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一体实施,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并进,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求‘最优解’,激发乡村多元功能价值。”崔宝玉称。
此外,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农民既是和美乡村的建设者,也是和美乡村的受益者。”崔宝玉表示,要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力,该由政府干的主动想、精心谋、扎实做,该由农民自主干的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体性、主动性,激发出万千群众由“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主动力。
崔宝玉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还应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盘棋”来考虑,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城乡社会治理共治共享,加快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打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全面擘画现代版的徽风皖韵山水田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