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你想象一座“电厂”,没有厂房、没有机器,却可以解决用电尖峰时段的用电荒、电价贵问题。
种“看不见的电厂”叫虚拟电厂,是一种通过数字化技术聚合分布式能源资源(如光伏、储能、可控负荷等)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虚拟电厂本身并不发电,但“看不见的电厂”却能够将分散的可调控用电设备、储能装置以及分布式新能源等多种资源,整合为统一调度的“城市电力调节池”。
如今,我国已经建成投运的“虚拟电厂”总调节能力超过3500万千瓦,相当于1.5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而在未来五年,这个数字要突破5000万千瓦。
虚拟电厂环保又省钱
近年来,中国用电量飙升。“十四五”前四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达“十三五”五年增量1.5倍。
尤其是今年在高温天气的影响下,全国多地用电负荷屡创新高。今年7月,全社会月度用电量数据历史性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是十年前的近两倍,相当于东盟国家一年的用电量。
虚拟电厂的兴起回应了我国能源结构中对灵活性和经济性的两大需求,弥补了传统系统“僵硬、昂贵、不环保”的核心不足。
长期以来,电力系统都遵循“发电跟着用电走”的模式:用户用多少电,电厂就发多少电。火电厂、水电站、风电厂这些实体电厂,有固定的厂房和机器,专门用来大规模发电。虽然能提供稳定电力,但大轮船难掉头。
虚拟电厂则能够通过聚合一定区域内的用电负荷和发电单元,将单体容量小、分布散的需求侧资源“化零为整、聚沙成塔”,来弥补传统电厂调节性不足的难题,成为电网的“柔性调节器”,在电力供需平衡困难时实现高效率、成规模快速响应实现削峰填谷。
从经济性来看,建一个大型燃煤/燃气电厂,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投资,占用土地面积大,审批建设周期漫长,虚拟电厂的核心价值在于省掉建峰值电厂的钱又能聚合出一个临时电厂——通过“唤醒”现有的、沉睡的分散资源,提供同样的峰值电力服务。
根据国家电网测算,通过火电厂实现电力系统削峰填谷,满足其经营区5%的峰值负荷需要投资4000亿元,而通过虚拟电厂,在建设、运营、激励等环节投资仅需500亿~600亿元,既满足环保要求,又能够降低投入成本。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费心懿 实习生余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