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仲夏之时的北京,当国新办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闪光灯都聚焦在金其华身上时,这位来自六安市霍邱县夏店镇砖佛寺村的“法律明白人”,用带着皖西口音的普通话,向中外记者讲述了自己扎根基层30多年,投身法治乡村建设的故事。
这位裤脚沾着田间泥土的“法律明白人”,何以能站上国家级的发布平台?
“心中装着群众,时刻为群众分忧解难。”便是金其华用行动给出的答案。
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村情民忧、1224户村民的家长里短。多年来,金其华不厌其烦奔忙在为民解忧的路上,骑坏了四辆摩托车,只为将法治阳光播撒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
“我作为一名村‘法律明白人’,充分发挥社情民意传递员、法治教育宣传员、矛盾纠纷化解员、法治实践引导员作用,积极投身‘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不断让法治观念和文明新风深入人心,群众守法用法意识日益增强。”在国新办记者见面会现场,金其华的话语坚定有力。
“法律明白人”要有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经过法治培训、能够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带头参与基层法治实践的人员。
在砖佛寺村,有一句话叫“有事找金其华”。
多年来,这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法律明白人”,秉持着“群众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的原则,无论村民之间发生了大矛盾还是小纠纷,他都第一时间赶到。“群众打官司很难,能通过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就是对群众最大的负责。”
2023年8月,在长集现代农业产业园务工的村民张某工作时受伤。张某和公司因养病期间的误工补偿产生了纠纷,一来二去,双方僵持不下。
金其华从情理角度出发劝说当事公司,“他在你们公司上班这么久,即使没有这次受伤,只是条件贫困或者遇到难事,公司也应该给予关怀慰问,何况这是因为工作呢?”
好不容易做通了公司的工作,张某却不同意,坚持要双倍补偿。至此,公司负责人也不愿再出面,调解再次陷入僵局。
金其华却不愿放弃,又从法律角度为张某分析,“你打官司也并不一定能拿到这些误工赔偿,还耗时耗力,不容易。”
在金其华的多次调解下,双方考虑再三,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从互不退让到握手言和,压在金其华心里多天的大石头也终于放下了。
“不调解成功决不罢休!”是金其华对群众的承诺。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些年来,金其华调解的矛盾纠纷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楚,全村1224户人家,他调解过各类纠纷的家庭就有800多户。
金其华从长期调解中总结出“快、敢、稳、细”工作法,“快”字当先,受理纠纷不过夜;“敢”字为要,化解矛盾不和稀泥;“稳”字压底,冷静处置不冒进;“细”字贯穿,情理并进不冷漠。该工作法自2022年在霍邱县进行全县推广,2024年在全省“法律明白人”示范培训班上进行介绍,越来越多的人将其运用在实践中。
“我们‘法律明白人’在基层普法,一定要把‘法言法语’变成‘乡音土语’,让群众感受到真情实意无处不在,在潜移默化中让法治力量深入人心。”金其华说得格外诚恳。
“群众的事,就该让群众自己议一议。”
“我们组当家塘重新进行了发包,上次10年租金才3000元,这次每年租金3000元,翻了10倍。有事还得大家议,不能让个别人讲了算!”这是砖佛寺村王庙组群众从“板凳会”中得出的结论。
当了“法律明白人”后,金其华学会了用法律的智慧去解决老百姓身边的事儿。近些年,在金其华的组织下,砖佛寺村20个村民组每个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板凳会”。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引导群众围绕基层治理、民生服务、乡村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了解村级事务“干什么、为啥干、怎么干”,强化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凸显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用召开‘板凳会’的方式,引导群众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管理、监督等工作,让群众从村级事务的‘观望者’转变为‘参与者’,就是要让群众学会行使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说起村里“板凳会”的由来,金其华颇有一番心得。
每隔一段时间,在村、组干部主持下,砖佛寺村的群众或在村口或在一家一户院内,大家自带小板凳,围坐在一起,喝喝茶、谈谈心、议议事,宣讲声、讨论声和鼓掌声声声入耳。
在金其华的带领和影响下,目前砖佛寺村已培养了六名“法律明白人”。六人组成普法志愿服务队,为周边5个乡镇67个村义务开展普法1000多场次,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坚持以案普法,让群众通过具体案例更好了解法律,提升了法治素养。
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金其华已经扎根基层30多年,见证了法治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自己也收获累累荣誉:他曾获评为2024年度法治人物;被司法部授予“新时代调解为民好榜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2024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评为第二季度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2021年12月,金其华当选“平安中国建设先进个人”,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在国新办记者见面会上,金其华话语质朴得让人动容:“我的人生经历很简单,这些年来从未离开过我所在的村,我的心愿也很简单,就想村里的老百姓过得好,我们村平安和谐。我认为,如果每个村子都平安了,我们的乡、县、市、省也就平安了,我们的国家也就平安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景也会越来越美好。”
(作者:安徽日报记者 汪乔 符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