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徽网-------
25-7-8 14:10
发布于 安徽
来自 微博网页版
3
阅读
推广
【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91)】
【华徽网==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 】
【郭沫若曾赞道==先生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研究学问,
普及教育,科学精神::"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年出生在安徽歙县黄潭源村,是当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1933年,他与厉麟似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纪念馆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小北街,东眺问政山,南瞰长庆塔,西邻许国石坊,北附崇一学堂(陶行知少年就读处)。始建于1951年晓庄师范复校时,附设于晓庄师范校园内,馆内收藏保存陶的一批照片、手稿、遗著和遗物。1980年3月,该馆经整理后重新开放,共展出照片120幅,遗物、遗著200多件。1985年,纪念馆展览室扩建,陈列面积400多平方米,充实了展品内容,展出照片429幅,实物319件]。
华徽网-------
公开
华徽网-------
25-7-9 14:06
发布于 安徽
来自 微博网页版
0
阅读
推广
【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92)】
【中国近代著名的佛学家,“现代中国佛教复兴先人”==杨文会】。
【号深柳堂主人,自号仁山居士,安徽石埭(今池州市石台县人】
【1910年任佛学研究会会长。致力于刻经事业50,刻经三千卷】
【1878年随曾纪泽出使英、法,考察政教】
【在英国,与英人李提摩太一起,将《大乘起信论》译成英语】
杨文会(1837~1911),中国近代著名佛学家,字仁山,号柳堂主人,自号仁山居士,安徽石埭(今石台)人。设立金陵刻经处,募款重刻方册藏经。对中国和日本、印度等地佛教文化的交流作出贡献。著有《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四卷,《佛教初学课本》并《注》各一卷,《十宗略说》一卷等。《杨文会与中国佛教近代化探析》文中美、日学者称其为"现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中国佛学的中兴之祖"。梁启超认为,"故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
1866年就职于江宁筹防局,与友好十多人募捐集资,创金陵刻经处,经营刻印佛经事业。1878年随曾纪泽出使英、法,考察政教,越数年又随刘瑞芬使英,考察制造技术诸学。在伦敦结识日本梵文学者南条文雄,经其帮助,从日本找回国内失传的经疏300余种,择要出版《汇刻古逸净土十书》等。后与英人李提摩太一起,将《大乘起信论》译成英语。清光绪间建屋于南京延龄巷为藏经板及流通之所。晚年注意培养佛学人材,办佛学常于刻经处,培养僧俗20余人。1910年任佛学研究会会长。致力于刻经事业50年,刻经三千卷。著有《等不等观杂 录》《佛教初学课》《十家略说》等。门下俊才有谭嗣同、桂柏华、章太炎、孙少候、 黎端甫、梅撷芸、李澄刚、蒯若木、欧阳渐等
从日本搜求到我国许多佛教佚书,达数百种。藏于金陵。又得日本弘教书院小本藏经,择其要者,辑成《大藏辑要》,收书460部,3 300余卷,手自勘校的图书达2 000卷之多。其刻经处,集中收藏全国各地所刻佛典木板,达10余万片。曾为日本编印《卍续藏经》提供佛教典籍数百种。
【
杨文会纪念塔】。杨文会寿七十五,遗嘱不愿和一些所刻的经版分开,所以其遗体就葬在刻经处内,并建了纪念塔。
赞
华徽网-------
公开
华徽网-------【第2次重新发;增加【杨文会故居】】
25-7-9 17:16
发布于 安徽
来自 微博网页版
0
阅读
推广
推广
【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92)】
【杨文会:中国近代著名佛学家,“现代佛教复兴先人”】。
【安徽石埭(今池州市石台县人,号仁山居士。】
【1910年任佛学研究会会长。致力于刻经事业50年,刻经三千卷】
【1878年出使英、法,考察政教将《大乘起信论》译成英语出版】
杨文会(1837~1911),中国近代著名佛学家,字仁山,号柳堂主人,自号仁山居士,安徽石埭(今石台)人。设立金陵刻经处,募款重刻方册藏经。对中国和日本、印度等地佛教文化的交流作出贡献。著有《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四卷,《佛教初学课本》并《注》各一卷,《十宗略说》一卷等。《杨文会与中国佛教近代化探析》文中美、日学者称其为"现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中国佛学的中兴之祖"。梁启超认为,"故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
1866年就职于江宁筹防局,与友好十多人募捐集资,创金陵刻经处,经营刻印佛经事业。1878年随曾纪泽出使英、法,考察政教,越数年又随刘瑞芬使英,考察制造技术诸学。在伦敦结识日本梵文学者南条文雄,经其帮助,从日本找回国内失传的经疏300余种,择要出版《汇刻古逸净土十书》等。后与英人李提摩太一起,将《大乘起信论》译成英语。清光绪间建屋于南京延龄巷为藏经板及流通之所。晚年注意培养佛学人材,办佛学常于刻经处,培养僧俗20余人。1910年任佛学研究会会长。致力于刻经事业50年,刻经三千卷。著有《等不等观杂 录》《佛教初学课》《十家略说》等。门下俊才有谭嗣同、桂柏华、章太炎、孙少候、 黎端甫、梅撷芸、李澄刚、蒯若木、欧阳渐等
【杨文会故居】位于黄山区乌石乡岭下杨家中心村,一个恬静的小村落。村子被群山环抱,一派世外桃源般的安然。故居并不大,两进格局,典型的前院后宅民居,屋前一道半遮半掩的月亮小门,瞬间让人有了“柴门静夜无关钥,留与山僧带月推”的感觉。故居黑漆木门上嵌有一副楹联:“世间奋身捍国器,化外修佛誉宗师”,没有落款,不知是何人所撰,细细读来,算是对杨文会一生很恰当的概括。
【杨文会纪念塔】。杨文会寿七十五,遗嘱不愿和一些所刻的经版分开,所以其遗体就葬在刻经处内,并建了纪念塔。
华徽网-------
公开
华徽网-------
25-7-10 14:18
发布于 安徽
来自 微博网页版
0
阅读
推广
【华徽网==========安徽------------------每日一景(93)】
【中国国剧京剧的创始人=============程长庚】
【程长庚:清嘉庆十六年农历辛未十月初七日出生
========于安徽潜山县黄泥镇程家井】
【程长庚: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北京演出,
=======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长庚(1811~1880),中国京剧形成初期演员,工老生。安徽潜山人。幼入徽班坐科,后随父北上,入北京演出时已显露头角。长期主持三庆班,任主要演员,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程长庚是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后人,中国国剧京剧的创始人,集“京剧鼻祖”、“开山祖师”、“刮弹巨擘”、“徽班领袖”、“老生泰斗”、“至圣先师”、“伶圣”、“剧神”等等美称于一身。
程长庚 - 个人简介
程长庚(1811~1880),名椿,谱名程闻檄,一名闻翰,字玉山(一作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道光年间入京,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百顺胡同,享名后寓所名四箴堂。
祖居安徽怀宁石牌镇,清嘉庆十六年农历辛未十月初七日,于潜山县黄泥镇程家井,为程氏51代裔孙。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间三庆班掌班人。幼年在徽班(三庆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同治、光绪年间,任三庆班主,同仁尊称其"大老板"。曾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
程长庚创建京剧,在第一代著名人物中,程长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工文武老生,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与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并称为“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为“三鼎甲”之首。陈长庚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京剧之父”等。
清光绪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亥时殁,葬于彰仪门(今广安门)外石道路旁北侧。
【安徽省程长庚研究会】2024年9月24日 - 安徽省程长庚研究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审议通过了研究会章程、理事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韩再芬当选为第一届会长(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团长)。
【程长庚故居】
程长庚故居位于王河镇程家井村前进组,坐北朝南,面阔两间,外墙上白,二面坡屋顶,前后檐出厦,屋面盖“箥箕瓦”。故居西头房屋被拆建成新楼房,现仅存房屋3间,占地115平方米。为安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程长庚陈列馆】
程长庚(1811-1880),名闻檄,字玉珊,清代潜山县程家井人,是京剧创始人之一,享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的称号,在潜山县博物馆内设有“程长庚陈列馆”,可供参观。
华徽网-------
公开
华徽网-------
25-7-11 14:14
发布于 安徽
来自 微博网页版
1
阅读
推广
【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94)】
【北宋画坛一代文人画家==========安徽人李公麟】
【是一位有高深修养和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是一代文人名画家、活跃于---------画坛】
【是一名有高深修养和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李公麟
李公麟作为一名文人画家活跃于北宋画坛。在政治上,他没有完全卷入当时的“党争”漩涡,与新党的王安石和旧党的苏轼、黄庭坚等人均有书画交谊,又是驸马都尉王诜的座上客。他襟怀超脱,“从仕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山林”。其文章有建安风格,书法学习晋、宋间人的书风,同时又善于鉴辨钟鼎古器。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李龙眠既李公麟,字伯时,祖籍安徽舒城,因安庆桐城郊外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曾长居于山下,所以又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维摩居士像》、《免胄图》等。闻强识,是一位有高深修养和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李公麟故居】安徽省桐城市孔城老街,宋代画家李公麟归隐于此,所作《龙眠山庄图》描绘的便是此山景色。历史走在桐城市孔城老街上。(新华社记者 屈彦 摄)
华徽网-------
公开
华徽网-------
25-7-12 14:42
发布于 安徽
来自 微博网页版
1
阅读
推广
【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95)】
【吴作人:中国美术界天鼎===安徽宣城泾县人】
【吴作人: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别创一格,自成一家】
【吴作人:当选民国北平美术作家协会理事长】
【吴作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8年出任院长】
吴作人
吴作人(1908年11月3日-1997年4月9日),男,安徽宣城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从师徐悲鸿先生,并参加南国革新运动。早年攻素描、油画,功力深厚;间作国画富于生活情趣,不落传统窠臼。晚年后专攻国画,境界开阔,寓意深远,以凝练而准确的形象融会着中西艺术的深厚造诣。在素描、油画、艺术教育方面都造诣甚深,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更是别创一格,自成一家。吴作人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
艺术生涯
吴作人于1930年赴欧洲学习,先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王家美术学院白思天院长画室学习。入学第二年,即在全院暑期油画大会考中获金奖和桂冠生荣誉。他勤奋学习,掌握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油画作品,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白思天院长称赞他"既不是弗拉曼画派,又不是中国传统,用乃是充满个性的作者"。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战期间,随校西迁重庆。1938年,率"战地写生团"赴前方作画。1943年至1944年,赴陕甘青地区写生,临摹敦煌壁画。1944年至1945年初赴康藏高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写各色风貌,作大量写生画,举行多次展览。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并当选北平美术作家协会理事长。1947年,先后在英国、法国、瑞士举办画展。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教务长,1955年任副院长,1958年出任院长,1979年任名誉院长。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1979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1985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连续当选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法国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1985年荣获比利时王国王冠级荣誉勋章。擅长油画、中国画。1997年4月9日逝世。
【吴作人艺术馆 】
吴作人艺术馆在苏州罗汉院双塔塔园西侧,占地约1430平方米。吴作人先生祖籍安徽,其父在清末定居苏州,他在苏州出生并居住达二十年之多,对苏州有着深厚的感情。1989年先生表示愿将自己的艺术作品无赏捐赠给苏州作长期陈列展览。1993年年底苏州市艺术馆竣工。艺术馆有吴作人先生首批捐赠给家乡苏州的作品90幅、吴作人夫人萧淑芳女士的作品10幅,及祖父和兄姐的作品10幅,共计110幅。其中油画18幅、中国画17幅、书法15幅、速写水彩40幅,体现了吴氏艺术世家的风采。
华徽网-------
公开
华徽网-------
25-7-13 14:05
发布于 安徽
来自 微博网页版
0
阅读
推广
【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96)】
【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巨匠====安徽人。黄宾虹】
【黄宾虹: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号:黄山山中人】
【黄宾虹: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全国政协委员。学养渊博,著述宏富,诗书画印及鉴赏皆精】
黄宾虹
黄宾虹(1865 年1月27日--1955 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黄宾虹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书法"钟鼎"之功力较深。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
1955年3月25日,因胃癌医治无效,于晨3时30分去世,实年90岁。
【黄宾虹著作】《陶玺文字合证》、《古印概论》、《古籀论证》、《古文字释》、《古画微》、《虹庐画谈》、《鉴古名画论》、《黄山画家源流》、《画法要旨》、《宾虹草堂印谱》、《画学编》、《宾虹杂著》、《宾虹诗草》等。
【黄宾虹故居纪念馆‘】黄宾虹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山水画家,因善篆刻、工诗书、尤长山水的艺术造诣与北京的齐白石同享盛名,故有"南黄北齐"之美誉。 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称号。黄宾虹故居纪念馆位于歙县郑村镇潭渡村,距国家4A级景区棠樾牌坊群2公里,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宾虹故居建于1718年,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故居占地657平方米,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内有宾虹草堂、石芝阁、画室、冰上鸿飞馆,陈列有画家的生平事迹。
华徽网-------
公开
华徽网-------
25-7-14 13:59
发布于 安徽
来自 微博网页版
0
阅读
推广
【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97) 】
【清代文学家《儒林外史》作者=====安徽人=吴敬梓】
【吴敬梓: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闪烁着民主进步的思想光芒
【《儒林外史》无情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本质】
吴敬梓 - 清代文学家
吴敬梓(1701年-1754年),男、汉族,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清朝小说家,有“秦淮寓客”“文木老人”之称。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家声科第从来美”。祖籍浙江温州。康熙四十年(1701年),吴敬梓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吴敬梓十九岁时,陶氏生下了长子吴烺。吴霖起在教谕任上要求自己极为严格,不随世俗浮沉,方正不阿的他为恶浊的封建官场所不容,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被罢除了县学教谕,从江苏赣榆回到安徽全椒老家。《儒林外史》 吴敬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缘于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儒林外史》内容博大深厚,闪烁着民主进步的思想光芒。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无情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本质和其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虚伪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虽然假托明代,却是封建社会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2]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在它之前中国文学中就已经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白话章回体长篇小说。而《儒林外史》的开创性意义在于:以现实主义作为底色,以讽刺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它与稍后出现的《红楼梦》一起,构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又一高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纪念馆位于全椒县城北郊走马岗,隔着襄河与吴敬梓故居“探花地”旧址相望。该馆于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建筑仿明清风格,雕梁画栋,曲槛回廊。馆内珍藏众多吴氏家珍,名家著述和名人字画,是全国吴学研究重要基地。[3]
【全椒吴敬梓故居】
全椒吴敬梓故居位于全椒县襄河镇河湾社区,于2011年开始复建,经过4年修缮施工和资料整理,2015年2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该故居名家肖娴79岁时所书的一副对联:“儒冠不保千金产,稗说长传一部书。”门楣之上悬以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集字书体“吴敬梓故居”的占地面积719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分主体建筑、花园景观、辅助用房三大区域。
【南京吴敬梓故居】【以下部分忘记发表】
南京吴敬梓故居1997年复建而成,坐落于青溪和秦淮河交汇处,与桃叶古渡相连,极具江南园林艺术特色。黑漆的双亭式大门两侧为当代书法黑底金色横匾。故居占地八百平方米,呈长方形,南半部分为古桃叶渡,立有“桃叶渡”大字石碑,其后是一座精美的石牌坊。北半部分是吴敬梓故居建筑群,洗砚池周围太湖石点缀其间,错落有致。池后文木亭翼然而立,柱联上书吴氏的著名诗句:“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亭旁丛丛凤尾竹,枝细叶密,青翠欲滴,生机盎然。文牌木亭以北为碑廊,展现吴敬梓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断的名家绘画。碑廊前,竖有一尊用花岗石雕刻的吴敬梓立像。[4]
【舟中痛饮喝醉酒】
乾隆十九年(1754年),吴敬梓54岁,到江苏扬州访友痛饮,微醉之中,反复朗诵唐人张祜的《纵游淮南》一诗,主要是去投靠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十月二十八日(12月11日),与自北京南下的王又曾在舟中痛饮销寒。归来之后,酒酣耳热,痰涌气促,救治不及,顷刻辞世。时为一月十一日。终年54岁。
华徽网-------
公开
华徽网-------
25-7-15 14:06
发布于 安徽
来自 微博网页版
0
阅读
推广
【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98)】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安徽故人:邓石如】
【邓石如:文填称其四体书皆为清朝第一】
【邓石如:工刻印,出入秦、汉,而自成一家】
【邓石如:擅长篆刻,刀法苍劲浑朴,世称“邓派”,亦称“皖派”】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性廉介无所合。时翁方纲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门,为之。刘墉、陆锡熊见其书,皆大惊。登门求识面。包世臣推其篆书为神品。钱坫与世臣游焦山,见壁间篆书《心经》曰:“此非少温(李阳冰)不能作,世间岂有此人耶?”少尝客江宁梅鏐家,得纵观秦、汉以来金石善本,每种临摹各百本。曹文填称其四体书皆为清朝第一。工刻印,出入秦、汉,而自成一家,世称“邓派”。
邓石如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九岁时读过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17 岁时就开始了靠写字、刻印谋生的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如30岁左右时,在安徽寿县结识了循理书院的主讲梁巘,又经梁巘介绍至江宁,成为举人梅镠的座上客。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植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邓石如:6 3 岁因病而逝】他6 3 岁临终这一年,仍收录门生程蘅衫,为篆书《张子西铭》。 是年,得知泾县有八块碑需以大篆、小篆、分书、行楷各体书写,慨然应邀,仅书一碑因病而归,阴历1 0 月卒于家。
【邓石如故居】】邓石如故居坐落于宜秀区五横乡白林村内,是"千朝第一人"邓石如及第六代谪孙"两弹元勋"邓稼先居住的地方。"神品"邓石如影响着数代人,也使得故居书香飘溢,叹为观止。在邓石如的影响下,五横乡文风昌盛,人人爱好舞文弄墨,涌现出不少农民书画家,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化之乡"。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中央文化部拨专款15 万元将其修葺一新。
评论华徽网-------
公开
华徽网-------
25-7-16 14:07
发布于 安徽
来自 微博网页版
0
阅读
推广
【华徽网========美好安徽===========每日一景(99)】
【清代著名女算学家、文学家,女科学家======安徽=王贞仪】
【王贞仪:原籍安徽天长,号金陵女史】
【王贞仪:以宇宙的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角度理解了“天圆地方”的概念】
【王贞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王贞仪小行星“】
【王贞仪:享年仅29岁,却写下64本著作,惊艳世界200年】
王贞仪
王贞仪 (1768-1797),字德卿,号金陵女史,原籍安徽天长,后迁居江宁(今南京)。她是清代著名女算学家、文学家,也是清代女科学家之一。王贞仪通过自学天文学、数学、地理和医学等多个科目,超越封建社会对女性权利的限制,成为一位聪明睿智的女性。她在天文学、数学和诗歌方面的贡献使她享有盛誉,被誉为“18世纪中国的杰出女性”。 在《月食解》一文中,王贞仪通过深刻的阐述月食的发生、特性、月相变化以及食分深浅等知识,总结了中国古代数学和西方筹算法的成就。她以宇宙的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角度理解了“天圆地方”的概念,并清晰地解释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此外,王贞仪还创作了多部科普著作,如《勾股三角解》、《历算简存》、《筹算易知》和《象数窥余》等。这些著作不仅语言通俗易懂,而且配有插图,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 王贞仪的其他著作包括《西洋筹算增删》、《重订策算证讹》、《象数窥余》、《术算简存》和《筹算易知》等。她在天文学、数学和诗歌领域的卓越贡献使她成为备受推崇的学者。
【王贞仪:享年仅29岁却写下64本著作】清朝女科学家王贞仪:享年仅29岁却写下64本著作,惊艳世界200年。中国诞生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女科学家——王贞仪。她的一生充满了令人赞叹的成就,她精通术数、天文学,揭示了月食的奥秘,阐述了地圆论,并为世界知识宝库贡献了近百本著作。她在天文学、数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成为了世界文明史上一笔闪光的篇章。她也是一位广受赞誉的学者,是“18 世纪中国的一位非凡女性”。她还成功研究出了日食、月食的原理,并写下了著作《月食解》。语言直白简练,更重要的是还有配图,一目了然。除了天文方面的《月食解》在数学方面还著有《西洋筹算增删》《象数窥余》《术算简存》等,数学研究也是成果颇丰。
【“王贞仪小行星“】王贞仪在中国史籍上记载不多,但却被世界科学界推崇。2000年,为了纪念王贞仪的科学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代号43259的小行星,命名为Wang Zhenyi(中国==王贞仪)。王贞仪堪称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科学家。。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wangzhenyi”(王贞仪小行星“,以纪念这位不朽的伟大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