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连续结算后,市场呈现“高峰高价、低谷低价”的波动特点。新交易模式带来产业链条重塑。多家售电企业对证券时报记者确认,已经快速参与到南方区域电力市场交易中。主流模式是在白天光伏等新能源发电高峰期,采购来自广西、云南等地价格较低的绿电,用于广东等地的制造业生产。目前一个标准的AIDC集群园区,年耗电量约20亿千瓦时。以前电价一成不变;现货模式下,如果一度电下降1分钱,每年就是数千万的成本节约,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降本空间。“以往光伏大发电时,电价便宜如纸;晚高峰火电调峰又贵如金。实际上,这种时空差价,可以为光伏带来新利润空间。”李伟判断,未来光伏的终极战场不再是补贴,而是现货市场的价格战斗力。
南方电力市场连续结算,不仅为终端用户送上降本红利,且影响深远。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已经进入倒计时。
国家电网7月9日披露,1~6月,公司电力交易电量规模稳步增长,省间市场化交易电量完成57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特高压直流交易电量完成29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省间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完成35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1%,呈现特高压直流、省间清洁能源、省间市场化交易电量三线齐增。
“随着新能源大幅增加,整个电网电源的特性、电网的形态,以及系统运行的底层理论基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保持韧性,是全球电力同行、能源同行共同的课题”。
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装机超14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类型。
多年前,业内曾提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达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如今来看,这一目标提前六年就超额完成,激进扩张之势尽显。
前述接近监管的人士分析说,绵延多年的煤电时代,难以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概念。“新能源的分布式和波动性,决定了原来统购统销模式的失灵,发电端和用电端,都随着时间、位置两个维度不断变化,电力系统从一个简单机械体变成复杂体,需要多点对多点的高效链接,必须走市场化之路。”
电价和电量都将由市场竞争形成,这使火电和新能源、火电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火电企业光靠卖电的盈利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必须通过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来提高竞争力。
与此前“电量模式”相比,电量、容量电价、辅助服务多维盈利模式,体现在部分A股火电公司业绩中。以华能国际为例,2024年公司调峰辅助服务电费净收入21.65亿元。
电改强化了光伏行业受益预期。李宁将机遇归纳为三个方面:打破省间壁垒会提高消纳范围和比例;绿电溢价将成为利润增长点;光伏组件技术迭代和光储协同增效也会带来产业增量。
有接近能源监管部门的人士认为,这是一次资源效率革命。“电力作为经济的血液,实现市场化配置,从要素行政分配走向市场决定资源。未来还会形成全国一张网,这样才能最大化提高系统效率。”
日前,覆盖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的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22万市场注册主体同台博弈,38亿度的日均交易量超过英、法、德三国用电总和,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实现里程碑式突破。
“区域电力市场能够发挥区域电网大型蓄水池作用,以市场化手段实现余缺互济。”专业人士指出: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变革后,华东、华北地区电力市场建设也有望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