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徽网===安徽..每日一景(6)】
安徽===淮南市===春秋战国=楚国
==寿县古城
寿县古城在春秋战国时曾是楚国的都城。古城外有一圈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墙,历代不断整修,外侧贴砖,起军事防御和防洪的双重作用,与城墙密切相关的有“舐犊情深”、“门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故事。城墙外护城河环绕,北部沿着淮河,到城墙上散散步,可以看到不错的风景。古城内古建筑鳞次栉比,当地人依然居住在此,生活气息浓郁。
寿县古城有四个城门,西门定湖门,南门通淝门,东门宾阳门,北门靖淮门,登上城墙是免费的,只有进城墙上的城楼参观才要付钱,进南门上的城楼5元,进东门上的城楼10元。西门很小,南门新修过,有三个门洞,推荐去东门和北门,两者都是老城门,都保留有瓮城,东门还立有“淝水古战场”石碑。
来到古城的西大街上,一定要参观下寿县博物馆,里面珍藏着许多楚国的文物,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馆周一闭馆,为了午休,中午也会暂停开放一段时间。博物馆对面是孔庙,街边三层楼高的魁光阁可以当作认路用的地标。孔庙里的两棵千年银杏值得一看,如今孔庙也是寿县老人活动中心所在,常能看见在里面跳舞、在露天圆石桌上打麻将的老人。
从孔庙东行去东门的路上,可以注意一下基督教堂,也是中式建筑的模样。东门北边不远处是报恩禅寺,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成为寿县博物馆。
寿县古城的美食首推牛肉汤,这里既有寺庙自然有回民,做出的牛肉汤名不虚传。古城北边的八公山是豆腐的发源地,在古城的餐馆里可以品尝一下豆腐宴。还有名字和宋代皇帝赵匡胤有关的“大救驾”,是一种点心,街边小摊都有卖,可以买来边逛边吃,或者带回家和朋友们分享。收起
华徽网-------
刚刚
来自 微博网页版
0
阅读
推广
【华徽网=====每日一景(7)】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黄山松( 迎客松)
人民大会堂巨幅铁画《迎客松》陈列于安徽厅
迎客松,学名黄山松,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黄山玉屏景区,地处海拔1680米处,倚青狮石破石而生,树高10.08米,树围2.24米,树龄约1000年。迎客松如同热情好客的主人展臂盛迎八方来客,以其矫健挺拔的神姿位列“黄山十大名松”之首,是黄山“五绝”之一,享有“国宝”和“天下第一松”的美誉;是安徽省的象征之一。 黄山十大名松包括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盼客松、望客松、蒲团松、探海松、倒挂松、望泉松、贴壁松。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前夕,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安徽省委选送的巨幅铁画《迎客松》陈列于安徽厅,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决定移往人民大会堂接待厅,作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象征,是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
1990年12月,迎客松作为黄山重要标志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收起
公开
华徽网-------
刚刚
来自 微博网页版
0
阅读
推广
【华徽网===安徽。每日一景(8)】
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州府衙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中和街120号,是古徽州府治所所在地,始建于元末明初,历经多次重建和修缮。徽州府衙占地面积两万四千多平方米,由一系列分列有序的建筑群落组成,规模宏大,是徽州古城的核心地标之一
徽州府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义宁年间(617-618年),当时越国公汪华迁于此地。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此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约在道光末年,仍保存着二堂
20世纪80年代,因兴建新的县政府大楼,除谯楼与后堂外大部分建筑被拆除。自2009年4月起,歙县政府投资2亿元,参照明弘治《徽州府志》所载的府治公廨图进行了原址重建,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2012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
徽州府衙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明代小式做法,如徽州冬瓜梁、插拱、穿斗式厅堂构架,室内作砌上明造等。其色彩参照《明会典》,使用青碧绘饰,门用黑油。府衙的主要建筑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等,整体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收起
转发
评论
公开
华徽网-------
刚刚
来自 微博网页版
1
阅读
推广
[华徽网=====每日一景(9)]
安徽==滁州市====千年文韵滁州
===琅琊山t=醉翁亭
本网消息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4月11日,记者来到滁州市琅琊山,只见北宋欧阳修文墨里的琅琊山在春日展现出别样生机。青灰色的琅琊古道蜿蜒曲折,仿佛将千年光阴串联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一座琅琊山,半部滁州史。沿石阶而上,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让泉清而甘洌。八百年前,欧阳修常在此处“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如今【醉翁亭】依旧“翼然临于泉上”,朱红的亭柱在绿树掩映中格外雅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石碑,被游客们抚摸得发亮。穿过深秀湖,始建于明朝的琅琊阁映入眼帘,飞檐斗拱之间凝结着岁月沉淀的庄重之感。登上楼阁极目远眺,群山起伏如浪涛翻涌,遍野新绿铺陈开来,恰似欧阳修笔下“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景象。
如今的琅琊山,管理总面积达251平方公里,北门、东门、小东门、南门四大山门各有景致:北门连着历史悠久的滁州古城,南门直通新建的游客中心,东门则是探险体验的起点。更令人惊喜的是,30公里长的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琅琊山文岭段已贯通,这条“风景珍珠链”正将山中古迹与周边的田园村落串联,不管是来寻古、赏景还是体验热闹项目,都让人觉得亲切又好玩。(李邦军)收起
转发
评论
公开
华徽网-------
刚刚
来自 微博网页版
0
阅读
推广
【华徽网=====每日一景(10)】
安徽。===宣城市===泾县====抗日战争: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抗日战争:皖南事变简介-----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皖南事变是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在安徽南部预谋围袭新四军的事件,是抗日战争期间国共摩擦的严重冲突之一。
事件背景
国民党施压:1940年10月19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皓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1个月内北移,意图削弱中共武装力量。
中共回应:11月9日,朱德、彭德怀等复“佳电”驳斥无理要求,但为顾全抗日大局,同意皖南新四军移师江北。
事件经过
突袭与血战: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9000余人从云岭北移,6日行至泾县茂林时,遭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指挥的8万余人伏击。新四军血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大部牺牲,仅2000余人突围。
领导人结局:军长叶挺谈判被扣,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
后续影响
政治斗争: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取消其番号;中共则揭露国民党阴谋,要求惩办祸首并重建新四军。
历史评价:周恩来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事件暴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面目,加剧国共对立。
关键点:皖南事变是国民党蓄意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标志性事件,新四军的牺牲凸显了中共在民族危机中的忍辱负重。皖南事变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城郊的水西山。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城郊的水西山。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城郊的水西山。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城郊的水西山。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城郊的水西山。】收起
公开
华徽网-------
刚刚
来自 微博网页版
1
阅读
推广
【华徽网=====每日一景(11)】
安徽.====当涂县=====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文化园
李白文化园位于安徽当涂,山清水秀,物华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翠峰嵌崎的青山脚下,长眠着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701~762 )。李白一生倾情当涂,钟爱青山,他在六十二年的颠沛流离的生命旅程中,热情讴歌当涂,为这方水土留下五十多篇诗文和许多神奇的传说。
李白文化园枕着郁郁葱葱的大青山,面对着奔流不息的青山河,依林傍水,环境幽静。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阁、太白祠、李白墓、十咏亭、青莲书院等景点二十多处。走进园内,春看杜鹃、夏赏青莲、秋闻金桂、冬品腊梅,亭台楼阁、竹木流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魂背枕的青山,山清水碧,林壑优美。由南远眺如展瓣芙蓉,婀娜多姿;由北遥望若朝天双阙,直入云霄......
李白文化园及青山是清明踏青、秋日远足、认识李白及其诗文、品味江南园林工艺、欣赏现代书法家作品的著名文化旅游景点。收起
华徽网-------
刚刚
来自 微博网页版
2
阅读
推广
[华徽网=====每日一景(12)]
安徽.宣城市.歙县======
千年徽州古地:歙县县城===
徽派文化艺术馆===
(现存渔梁坝)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只有真正踏入徽州古地,诗人笔下的钟灵毓秀才会鲜活起来。
山水翕聚之处,歙也。地处黄山山脉与新安江交汇处的安徽歙县,五峰拱秀,六水回澜,宛若一方盛满浓墨的古砚。歙县自秦朝置县、宋设徽州府,青砖黛瓦间沉淀着延绵千年的徽州魂韵,构筑起“一座没有屋顶的徽派文化艺术馆”。
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徽州古城位于县城中心,曾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的首邑,府县同城1400余年,形成“城套城”的独特格局。
城内古街、古巷、古桥纵横交错,民居、祠堂、牌坊“古建三绝”相得益彰。
穿过古城墙正中的南谯门,徽州府衙赫然入目。这座府衙不仅是古徽州府的标志,更是徽州古建中的典范。歙县文物事务中心副主任周虎介绍,府衙始建于元末明初,2009年被重新修复。
如 今的府衙保留明弘治年间一轴五门规制,采用廊院式布局,遵循中轴对称、左尊右卑、前衙后邸的原则,内有仪门、正堂等建筑。月梁、梭柱、平盘斗等大量明代木结构建筑实物,融入宋式遗风,别具韵味。
出府衙东行,阳和门外的许国石坊历经风雨岿然挺立。作为全国现存唯一的 “八脚牌坊”,它打破四柱常规,由八柱围合而成。石坊上的匾额、斗拱、雀替,皆饰以精美雕刻,柱脚的12只狮子神态各异,尽显高超的石坊建造技艺。
俯瞰歙县城南的渔梁古镇,形似贴江而卧的大鱼。蜿蜒一公里的渔梁老街如鱼脊,向南北延伸的窄巷则似鱼骨。老街中300多处重楼挑檐的商铺老宅,古貌犹存。任择一条窄巷行至江边,视野便豁然开朗。
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渔梁坝横卧练江之上。这座跨度138米、底宽27米的大坝全部用坚石垒砌,借“元宝钉”“燕尾榫”将巨石牢牢“锁”住。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浪峰咬石。
渔梁坝是古徽州人治水智慧的见证,也打开了兴盛数百年的徽商传奇。“明清时,江上樯桅林立,船只在此中转东行,仅龙船坞码头就可停靠百余艘船只。”徽州古城讲解员凌玲讲述着这座水运商埠当年的盛景。
歙县拥有167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之多居全国县区之首。
沿箬岭古道行至县城西北角的许村,牌坊、亭阁、廊桥等200多处元明清古建星罗棋布,16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熠熠生辉,尤以徽州代表性的水口文化称绝。
“许村枕山面水,昉溪、升溪环绕,在村南汇聚成富资水,呈现‘倒水葫芦’的山水形态。先人们在溪水流出之处建起了高阳廊桥、大观亭、双寿承恩坊等,才有了今天浑然天成的水口风景图。”在自家老宅经营民宿的许琦对于徽州文化如数家珍。
阳产,一座隐匿于群山怀抱之中的古老山寨。由于地处深山,数百年来,山民就地取材,夯土成墙,伐木建梁。一幢幢土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勾勒出一幅质朴而壮观的土楼群图景。
沿阶梯登至半山腰的茶场远眺,360余幢黄墙黑瓦的土楼依傍山势,层层叠叠,由山脚向山顶蜿蜒伸展,与山川深林相融。
“阳产土楼“”这种山居建筑形式,是我们徽州人尊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体现,也是皖南大地的独特印记。”深渡镇阳产村村民郑四清说。
每至金秋,阳产人会巧借窗台屋顶晒出各种农作物,竹盘晾竿间,铺展丰收,半山盛景。阳产晒秋的传统农俗活动,吸引国内外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
如今的歙县,千年文脉仍在一砖一瓦、一椽一木、一路一桥间流淌,续写古韵新章。
新华社记者刘美子、朱青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