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信息(经济参考报作者:汪子旭)记者1月22日获悉,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的总体要求是,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村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为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表示,2018年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部署。从“十四五”开始,我国已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迫切需要出台新时期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对未来一段时期乡村振兴工作提出更加细致的要求,做出更为具体的安排和部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姜楠说,一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二是农村发展存在短板弱项,制约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的障碍依然存在,基础设施仍有明显薄弱环节。三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较大压力。到2027年,乃至2035年,是我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加强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
为此,《规划》明确了九大方面重点任务。其中,《规划》提出,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
同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规划》提出,组织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推动粮食产能稳步迈上1.4万亿斤台阶。深入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此外,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规划》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完成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
根据《规划》,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乡村产业更加兴旺,实现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乡村更加生态宜居,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郊区乡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