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故里”,四十年,一件事在世界
人民网记者 韩震震 王晓飞
在“华佗故里”安徽亳州,做了40多年药材生意的王桂玲,是一个很典型的本土药商。
上世纪70年代末,花戏楼旁边的街巷里,为了能吃饱饭,家中姊妹众多的王桂玲,10多岁就开始跟着母亲一起卖白芍。
《中华药典》里,有四种药材以“亳”字命名,其中之一就是亳芍。当时,亳州人做药材生意,基本都是像王桂玲家这样的小散户,以加工销售地产药材为主。
那个年代交通不便,王桂玲和母亲拉着板车下乡收白芍,来回都很辛苦,到家后还要慢慢清洗,用药刀一根根切成片,然后等人上门收购。
虽然辛苦,但好歹能有收入,王桂玲结婚后仍旧以此营生,1985年,她抱着孩子参加了亳州首届药交会。
亳州首届药交会(资料图)。刘涛摄
兴药市
我国有四大“药都”,分别是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江西樟树 、河南禹州,上世纪80年代初,其他“药都”举办药交会的消息,让亳州有了紧迫感。
1984年,亳州才对卖药材的散户进行整合,成立一个小型交易市场,但交易额不大,知名度也不高,如何提升“药都”形象,促进中药材交易?亳州决定也要举办药交会。
那时的亳州还叫亳县,只是一个小县城,想要成功举办药交会,难度很大。亳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全部出动,去北京、上海等地邀请客商参会,本地药商们也情绪高涨,积极支持。
安徽省中药材商会会长卢景川,当时常年在外“跑药”,听说家乡要办药交会,他把外地的药商朋友邀了个遍。
1985年9月9日,首届药交会在谯陵电影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约1200名药商参会,仅会场内成交额就达到1.2亿元。
2006年药博会上,参展企业向外国友人介绍产品。张延林摄
首次药交会,让很多外地客商对亳州地产药材印象深刻,也为众多亳州本地药商打开了“向外走”的思路。其中,就包括王桂玲。
“后来我们去甘肃收大黄,到大别山区收天麻,到河南收山萸肉、地黄。”经过多年发展,王桂玲经营的药材已有20个品种,生意伙伴遍及全国,在国外也有稳定客户。
像王桂玲一样的药商,亳州还有很多。
1985年开始,药交会成为亳州一年一度的盛会。2004年,药交会升级为药博会。此后,药博会逐渐成为亳州的“金字招牌”。今年9月9日,2024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40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也正式拉开序幕。
40年来,亳州药市知名度越来越高,带动的本地药商也越来越多,不但造就了亳州“十万药商”的盛况,药商们也穿针引线,让各地中药材在亳州汇聚,为亳州赢得“药不到亳州不齐,药不过亳州不灵”的美誉。
亳州的安徽九方制药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聚药企
如今的亳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发展,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
走进亳州高新区、谯城经开区,这些地方经济发展主阵地内,大大小小的中药企业随处可见,有的做传统炮制,有的做提取加工,有的做科研创新。
“在亳州高新区内,我们可以集齐所需要的全部药材品种。”安徽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政务总监赵轩介绍说,2020年公司落地亳州,之所以选择这里,就是看中亳州丰富的中药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配套。
安徽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作业。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在亳州这片中医药沃土上,安徽雷允上药业快速发展,经过3年多时间发展,2023年就实现产值近7亿元,税收贡献突破1亿元。
多年来,亳州始终坚持“以药立市”“以药强市”,近年来更是加快产业结构再造和中药饮片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医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
作为亳州本土企业,安徽协和成药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集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产品研发、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药企业,2023年国内外销售收入约11亿元。如今,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企业正在进行数字化改造,不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也让产品品质更加稳定可控。
2018年7月,总部位于上海的宝龙药业有限公司落地亳州,并将这里作为集团最大生产基地重点打造。经过持续的药品品种转移和生产准备,今年该公司实现生产提速,产值预计达到3亿元。
目前,亳州已聚集全国知名及医药百强企业73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212家,产值超亿元中药企业126家、超10亿元企业4家。2023年,亳州规上医药制造业产值达426亿元、增长19.5%,今年上半年产值达234亿元、增长7.5%。
2023年,亳州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亳药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游客体验中医贴膏药。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谋创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兴药市、聚药企,40年坚持不懈的战略定力,打出了“药都”亳州在国内外的响亮名号。而纵观其发展历程,追求创新、敢于创新,是亳州始终不断前行的关键。
1985年举办首届药交会,1991年打造全新中药材交易大厅,1992年举办国际中医药文化节,2004年药交会升级为药博会,2013年康美中药城投入使用,2023年举办首届中国(亳州)RCEP中医药行业合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国际交流贸易……一场连续举办40年的大会,被不断赋予新内容、新内涵。
与此同时,围绕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中药科研和中药文化传播等,亳州更是以全产业链体系的创新,不断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生长在培养基内的中药苗种。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药材好,药才好。品质优良的中药材,离不开好的种子种苗。
如何从源头保障中药材质量?亳州中医药集团创新打造中药材种苗“植物工厂”,厂房实时控温控湿,中药材种苗可以获得均匀充足的营养,拥有众多先进设备的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能够对种子种苗进行精准的质量检测。
中医药走向世界,获得国际认可意义重大。
在亳州,济人药业作为安徽首家获得中药配方颗粒GMP认证的企业,凭借十余年的创新研发积累,2019年以来,已有128种中药配方颗粒顺利通过欧盟的QP检查,获得《出口欧盟原料药证明》并实现对德国等欧盟地区的出口。
客商选购花茶。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近年来,中医药养生文化热度攀升,亳州的养生创意也是不断“出圈”。
广受年轻人欢迎的各种花茶,70%左右产自亳州。对于备受青睐的酵素,安徽古井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等高校深入合作,通过中医院“开方复配”,逐渐形成多个系列的酵素产品,去年仅“欣肝保倍”一个单品,销售就超过1000万瓶。
今年药博会期间,亳州市政府与华为公司一起,举行了华佗中医药大模型建设启动仪式,当中医药遇上人工智能,未来我们看病时,也许会遇到AI“华佗”来坐诊。
“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清代诗人刘开,曾记下亳州芍花盛开的画面。如今,更加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中医药体系,也在亳州遍地开花。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个拥有“百万药农、十万药商、千家药企”的城市,未来值得我们更多期待。
“华佗故里”,四十年,一件事
人民网记者 韩震震 王晓飞
小字号
在“华佗故里”安徽亳州,做了40多年药材生意的王桂玲,是一个很典型的本土药商。
上世纪70年代末,花戏楼旁边的街巷里,为了能吃饱饭,家中姊妹众多的王桂玲,10多岁就开始跟着母亲一起卖白芍。
《中华药典》里,有四种药材以“亳”字命名,其中之一就是亳芍。当时,亳州人做药材生意,基本都是像王桂玲家这样的小散户,以加工销售地产药材为主。
那个年代交通不便,王桂玲和母亲拉着板车下乡收白芍,来回都很辛苦,到家后还要慢慢清洗,用药刀一根根切成片,然后等人上门收购。
虽然辛苦,但好歹能有收入,王桂玲结婚后仍旧以此营生,1985年,她抱着孩子参加了亳州首届药交会。
亳州首届药交会(资料图)。刘涛摄
兴药市
我国有四大“药都”,分别是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江西樟树 、河南禹州,上世纪80年代初,其他“药都”举办药交会的消息,让亳州有了紧迫感。
1984年,亳州才对卖药材的散户进行整合,成立一个小型交易市场,但交易额不大,知名度也不高,如何提升“药都”形象,促进中药材交易?亳州决定也要举办药交会。
那时的亳州还叫亳县,只是一个小县城,想要成功举办药交会,难度很大。亳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全部出动,去北京、上海等地邀请客商参会,本地药商们也情绪高涨,积极支持。
安徽省中药材商会会长卢景川,当时常年在外“跑药”,听说家乡要办药交会,他把外地的药商朋友邀了个遍。
1985年9月9日,首届药交会在谯陵电影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约1200名药商参会,仅会场内成交额就达到1.2亿元。
2006年药博会上,参展企业向外国友人介绍产品。张延林摄
首次药交会,让很多外地客商对亳州地产药材印象深刻,也为众多亳州本地药商打开了“向外走”的思路。其中,就包括王桂玲。
“后来我们去甘肃收大黄,到大别山区收天麻,到河南收山萸肉、地黄。”经过多年发展,王桂玲经营的药材已有20个品种,生意伙伴遍及全国,在国外也有稳定客户。
像王桂玲一样的药商,亳州还有很多。
1985年开始,药交会成为亳州一年一度的盛会。2004年,药交会升级为药博会。此后,药博会逐渐成为亳州的“金字招牌”。今年9月9日,2024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40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也正式拉开序幕。
40年来,亳州药市知名度越来越高,带动的本地药商也越来越多,不但造就了亳州“十万药商”的盛况,药商们也穿针引线,让各地中药材在亳州汇聚,为亳州赢得“药不到亳州不齐,药不过亳州不灵”的美誉。
亳州的安徽九方制药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聚药企
如今的亳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发展,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
走进亳州高新区、谯城经开区,这些地方经济发展主阵地内,大大小小的中药企业随处可见,有的做传统炮制,有的做提取加工,有的做科研创新。
“在亳州高新区内,我们可以集齐所需要的全部药材品种。”安徽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政务总监赵轩介绍说,2020年公司落地亳州,之所以选择这里,就是看中亳州丰富的中药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配套。
安徽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作业。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在亳州这片中医药沃土上,安徽雷允上药业快速发展,经过3年多时间发展,2023年就实现产值近7亿元,税收贡献突破1亿元。
多年来,亳州始终坚持“以药立市”“以药强市”,近年来更是加快产业结构再造和中药饮片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医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
作为亳州本土企业,安徽协和成药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集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产品研发、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药企业,2023年国内外销售收入约11亿元。如今,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企业正在进行数字化改造,不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也让产品品质更加稳定可控。
2018年7月,总部位于上海的宝龙药业有限公司落地亳州,并将这里作为集团最大生产基地重点打造。经过持续的药品品种转移和生产准备,今年该公司实现生产提速,产值预计达到3亿元。
目前,亳州已聚集全国知名及医药百强企业73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212家,产值超亿元中药企业126家、超10亿元企业4家。2023年,亳州规上医药制造业产值达426亿元、增长19.5%,今年上半年产值达234亿元、增长7.5%。
2023年,亳州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亳药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游客体验中医贴膏药。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谋创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兴药市、聚药企,40年坚持不懈的战略定力,打出了“药都”亳州在国内外的响亮名号。而纵观其发展历程,追求创新、敢于创新,是亳州始终不断前行的关键。
1985年举办首届药交会,1991年打造全新中药材交易大厅,1992年举办国际中医药文化节,2004年药交会升级为药博会,2013年康美中药城投入使用,2023年举办首届中国(亳州)RCEP中医药行业合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国际交流贸易……一场连续举办40年的大会,被不断赋予新内容、新内涵。
与此同时,围绕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中药科研和中药文化传播等,亳州更是以全产业链体系的创新,不断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生长在培养基内的中药苗种。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药材好,药才好。品质优良的中药材,离不开好的种子种苗。
如何从源头保障中药材质量?亳州中医药集团创新打造中药材种苗“植物工厂”,厂房实时控温控湿,中药材种苗可以获得均匀充足的营养,拥有众多先进设备的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能够对种子种苗进行精准的质量检测。
中医药走向世界,获得国际认可意义重大。
在亳州,济人药业作为安徽首家获得中药配方颗粒GMP认证的企业,凭借十余年的创新研发积累,2019年以来,已有128种中药配方颗粒顺利通过欧盟的QP检查,获得《出口欧盟原料药证明》并实现对德国等欧盟地区的出口。
客商选购花茶。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近年来,中医药养生文化热度攀升,亳州的养生创意也是不断“出圈”。
广受年轻人欢迎的各种花茶,70%左右产自亳州。对于备受青睐的酵素,安徽古井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等高校深入合作,通过中医院“开方复配”,逐渐形成多个系列的酵素产品,去年仅“欣肝保倍”一个单品,销售就超过1000万瓶。
今年药博会期间,亳州市政府与华为公司一起,举行了华佗中医药大模型建设启动仪式,当中医药遇上人工智能,未来我们看病时,也许会遇到AI“华佗”来坐诊。
“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清代诗人刘开,曾记下亳州芍花盛开的画面。如今,更加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中医药体系,也在亳州遍地开花。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个拥有“百万药农、十万药商、千家药企”的城市,未来值得我们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