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版首页 B版国内经贸
C版综合副刊 D版江淮天地
首页 - 时尚综述

安徽寿县《芍陂纪事》:中国古代芍陂、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称中国四大水利工程【图片】
 

安徽“天下第一塘”上海黄浦江得喊“他”一声哥

寿县图书馆馆藏《芍陂纪事》记录了芍陂与800年楚天风云的故事

  • 2024-07-08 07:00
  • 来源: 安徽商报

  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注定是2024年中国考古界的超级IP。今年5月18日,考古人员成功提取武王墩墓大铜鼎,经实验室测量,其口沿直径88.9厘米,超过了“楚大鼎”。更令人关注的是,专家组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认为武王墩墓的墓主很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

  身兼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名号、延续了800年的楚国,在楚考烈王时期为什么迁都寿春?《芈月传》中的春申君为什么从寿春改封东吴?说到这些,都绕不过一口叫芍陂的塘,寿县图书馆里收藏着一部据清光绪刻本翻印的《芍陂纪事》,讲的就是这口塘从修建到成书之间(从春秋到清代)2400年的历史。

  芍陂和两任宰相

  孙叔敖化朽为奇 春申君发扬光大

  芍陂兴建于春秋时期,由楚庄王的重臣孙叔敖兴建。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孙叔敖的官职是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芍陂修建于公元前605年至公元前594年,比大名鼎鼎的都江堰还早了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

  芍陂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仍然造福一方。1988年,芍陂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芍陂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同年又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孙叔敖为寿县修建了芍陂,泽被千秋,寿县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为他在安丰塘边专门修建了孙公祠(现名孙叔敖纪念馆)。

  关于孙叔敖,有两件事比较出名。

  一个是在孙叔敖小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外面遇到了一条双头蛇,回家后向母亲哭诉。母亲问他原因,他说:“我听说见到双头蛇的人就会死去,我今天见到一条,担心就要离别母亲死去了。”母亲问他看到蛇后是怎么做的。他说:“我怕别人再看到,于是就把它打死埋了。”母亲说:“我听说积德的人有神保佑,所以你肯定不会死。”

  另一个是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写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在这段著名的论述中提到了孙叔敖,说他是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的。

  芍陂的诞生是在楚令尹孙叔敖任上,另一位楚令尹春申君黄歇则使它发扬光大。

  说起春申君,其名气绝不比孙叔敖小。武王墩墓的墓主楚考烈王和春申君是“老铁”的关系,楚考烈王就是在春申君的辅佐下登上楚国王位的。当时,春申君还与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并称战国四公子,可以说是战国F4。

  在秦国的步步紧逼下,楚考烈王最终迁都寿春。寿春是楚考烈王给春申君的封地。在楚迁都前,春申君已经在寿春经营多年,凭借芍陂之利让寿春成为了楚国的粮仓、造船中心、商业都会和军事要塞。

  楚国迁都寿春后,黄歇被改封到了往东的上海、苏州一带。当时的吴地汛期洪水泛滥,老百姓苦不堪言。黄歇把在芍陂积累的治水经验带到吴地,疏浚河道筑起堤坝,抑制水患造福百姓。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黄歇浦、黄浦江。

  如果把黄歇治理过的芍陂和黄浦江都比喻作他的孩子,那么黄浦江还要叫芍陂一声哥。

  黄歇在吴地留下的印记可不止一个黄浦江,上海的简称“申”也是来自他的封号。浙江吴兴的黄浦,江苏江阴的申港、黄田港,江苏江阴的黄山(君山的另一个名字),都是为了纪念这位开申之祖。2002年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欢庆会上高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在电视剧《芈月传》中,春申君黄歇和宣太后芈月还是一对初恋情人。不过,有历史学家指出,历史上两人年龄差距较大,不可能是青梅竹马的恋人。电视剧里让黄歇作芈月的初恋,恐怕还是因为他名气较大,可以增加流量。

  芍陂和安丰塘

  两千年历经沧桑 新世纪造福一方

  说了半天芍陂,你会读这两个字吗?如果没人教你,你很大可能会读sháo pí或者sháo pō。恭喜你,两个字都读错了,其实,它的正确读音是què bēi。

  为什么叫芍陂?有一个说法是,芍陂得名于当时陂塘边建的“白芍亭”。寿县古城保护委员会顾问、原寿县文物局局长李凤鑫则有另一个说法,他介绍,“陂”其实是当地对沼泽地的称呼;“芍”则是因为当年这片沼泽中生长着大片的迷你版荸荠,这种迷你版荸荠,当地人就叫芍;合起来看,“芍陂”其实就是指长着芍这种植物的沼泽地。

  芍陂所在地,在现寿县城南约35公里处,这里的地势是东、南、西三面较高,北面低洼,向淮河倾斜。

  这样的地势,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就会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当年孙叔敖组织老百姓开挖芍陂,并将东面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引到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这样,天旱时有水灌田,洪涝时有塘蓄水,农业的收成就稳定了。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了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

  公元590年,隋朝的寿州总管长史赵轨将5座水门改建为36座,灌溉渠道总长达到390公里,灌溉面积在唐宋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峰。

  明清时期,芍陂上游水土流失,再加上黄河夺淮使芍陂的泄水水道逐渐淤积。与此同时,人口增多与耕地稀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豪强侵占芍陂围湖造田之风愈演愈烈。虽然多次修治,但总体来说,芍陂的面积逐步缩小,至清代末年,灌溉面积只剩一千多顷。

  1958年,芍陂被纳入淠史杭灌区,成为淠史杭灌区的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现在的芍陂,堤长26公里,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米设计蓄水量8400万立方米,有22座水门,滋润着寿县105万亩农田,使得寿县一个县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全国的1/300,13个乡镇、114个村落、60万人受益。

  李凤鑫介绍,1976年冬天,寿县还实施了10万民工奋战安丰塘工程,不但将塘水放干清淤,还从50公里外的八公山拉来石头打堤、做护坡。

  芍陂为什么又叫安丰塘呢?据说是因为东晋时在此地设置了安丰县,所以当地人又把这口农业“当家塘”以地为名称为安丰塘。

  如果说安丰塘是芍陂的别名,那么“天下第一塘”就是安丰塘的绰号。从历史悠久、蓄水量大、灌溉面积广等方面来说,这个第一塘的称谓都当之无愧。

  据李凤鑫介绍,根据史料记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它不仅比大名鼎鼎的都江堰早了300多年,而且和它的“晚辈”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芍陂和夏尚忠

  大禹后裔为其写下唯一传记

  芍陂的名气这么大、实力这么强?有没有人为“他”写过传记?还真有,不过不多。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钮中勋先生介绍:“据目前所知,前人有关芍陂的专著仅有二种:一是清康熙年间颜伯珣的《安丰塘志》,一是清嘉庆年间夏尚忠的《芍陂纪事》。前者只叙其七载之经营与一时之述作,而外此无征焉,而后者则较为完备系统。”

  也就是说,古人只有两本专门写芍陂的书,较早的一本只记述了作者在寿州治理安丰塘的七年经历,内容比较全的是夏尚忠写的《芍陂纪事》。

  夏尚忠何许人也?为什么他要为芍陂作传?

  《[光绪]寿州志·人物》载:“夏尚忠,字绍姒,号容川,文生,博学,工词翰,修桥梁,好施与。嘉庆十九年饥,倡捐以赈之。尤留心芍陂水利,谓有五要、六害、四便、三难、二弊,皆切中窾要。著《芍陂纪事》二卷。知州朱士达奖以‘安丰硕彦’匾额。”

  关于夏尚忠的官方文字记载很少,仅有以上县志记录。

  寿县保义镇人陈立松曾经在当地老人夏元澍家中抄录到一份传承百年的孤本材料,从中了解到夏尚忠的生平事迹。根据这份民间材料所言,夏尚忠属于寿县保义夏氏,在清代乾隆朝考中举人。夏尚忠的祖父夏进与查嗣庭(金庸的先祖)交好,查嗣庭因文字狱被处死后,夏进“痛不欲生,终演成风癫而死”。其后,查家与夏家仍然世代交好。夏尚忠考中举人后,有人为此举报夏家与查家几代交好,有朋党之嫌,所以应该将夏尚忠除名举人并严加惩办。

  好在,朝廷调查后认为夏尚忠品行优良,于是批复“保留功名,不予出仕,以昭圣明”。夏尚忠侥幸躲过一场祸事后,立志为民兴利除弊以报君王。因他为人刚正、严于律己、除暴济民,在当地名气很大,老百姓“近而敬之,远而慕之”。

  这份民间材料还记载了夏尚忠以大禹后裔自勉,常说:“我氏祖先禹王,勤于治水,珍惜寸阴,造福后代,流芳百世,吾辈后裔当效之。”

  在《芍陂纪事》卷首的序中,作序者任兰生将夏尚忠称为“邑之耆旧”,证实夏就是寿县本地人。从《芍陂纪事》全书内容来看,夏尚忠对芍陂当地掌故确实很熟悉,此外,书中也反映了他具有较为丰富的水利知识,很可能曾参与水利相关工作。

  这样一位既有文才、又愿意为家乡做事的乡贤,立志追效祖先大禹,所以热衷于水利事业,想要为当地最大的水利工程芍陂写个传记,自然在情理之中。

  芍陂和《芍陂纪事》

  后世承先贤 道尽芍陂史

  前人写的两本关于芍陂的专著中《安丰塘志》已经散佚,现在能看到的只有成书于嘉庆六年(1801)的《芍陂纪事》。虽然后者的原稿本也已经佚失,所幸光绪三年(1877),时任代理凤(阳)颍(州)六(安)泗(州)兵备道的任兰生在修治芍陂时得到该书书稿,“就其稿略加删节,并增入现在兴修事宜”后刊印。

  1971年,安丰塘历史问题研究小组、寿县博物馆采用石印的方法,“不加标点,不作注释,既不删节,也不改正其中的错误”,对光绪本《芍陂纪事》进行了翻印。寿县图书馆里收藏的就是这款“原汁原味”的翻印本。后来,淮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力量对《芍陂纪事》进行点校、考订、注释,同时对芍陂史料进行汇编整理,于2016年出版了《〈芍陂纪事〉校注暨芍陂史料汇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芍陂纪事》版本。

  陈立松认为,《芍陂纪事》的流传实属幸运,主要得益于它遇到了三个贵人。第一个贵人是清光绪年间代理凤颍六泗兵备道职务的任兰生,他在《芍陂纪事》书稿写成76年后刊印了这本书。1971年时任寿县博物馆馆长的涂书田顶着巨大压力翻印了《芍陂纪事》,是这本书遇到的第二个贵人。2016年,水利专家、时任安徽省代理省长的李国英来到芍陂,李国英对淮南市和寿县的干部说:一定要保护好古塘、利用好古塘、宣传好古塘;因此促成了《〈芍陂纪事〉校注暨芍陂史料汇编》一书的出版发行,这是第三位贵人。

  《芍陂纪事》正文共21节,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关于芍陂基本情况的介绍,第二类是历代兴修举措及为有功于芍陂者写的小传,第三类是作者对芍陂历史变迁及治理方面的议论见解,第四类是其他相关资料。既有事实,又有议论,《芍陂纪事》着实是一部干货满满的评传。

  安徽宿州人、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徐长春指出,在《芍陂纪事》成书之前,有关芍陂的材料散落在各类史料中,夏尚忠从史书、类书、志书、历史地理著作、文集、诗词、碑刻中挖出这些零星材料,结合自己的考证和研究,辑录成了《芍陂纪事》。这部书既提供了芍陂的系统性历史资料,又为当代的芍陂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成为今人了解和研究芍陂的唯一一部专著,意义重大。

  阅尽人间2600多年沧桑,芍陂无语。幸运的是,有一部《芍陂纪事》代它诉说,往事如烟,故人成昨,都印刻在了这本书中,不时在历史的隧道中碰撞出细碎幽深的回响。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陈卫华 王素英 杨雪娇 通讯员 盛磊 邵承菊 文/摄

2024-7-8 15:39:51
【相关新闻】:::...........
·安徽纪监网】亳州原市长邓真晓获刑11年6月
·中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安徽5个
·安徽举行碳纤维新材料===专场对接会
·李光明\ 范天娇:安徽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安徽电视台】淮南至桐城高速公路加快建设
·安徽国际文旅节9月10日开幕
·沪皖网】安徽省政府和13家日资企业举行座谈会
·参考消息网】安徽以主宾省参加海峡两岸台北夏季旅展
·安徽日报】国内首座—安徽创新馆=5年成果
·中央批准:单向前同志任安徽省委常委
安徽消费网
中国太平猴魁茶网
沪皖网

安徽消费网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 宗旨为己任,立足安徽,为安徽消费者服务、为安徽市场优质品牌服务,打假保优,共建诚信。
网址:http://www.ah315.com

为您提供太平猴魁原产地系列茶、礼品茶、家庭茶。独家开发“太平猴魁野山茶”。
网址:http://www.houkui.com
本网是安徽沪皖网络信息协会主办的官方网站。为您提供上海、安徽两地的经济协助、合作项目、产品销售、公司推广;为您提供产品供销信息,是您沪皖两地合作的官方桥梁。
网址:http://www.huwan.com
电话:0551-62608422
华徽网地址:中国.安徽.合肥 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72999268-1 皖ICP备16016461号-3
电子信箱:ZGhhw163@163.com Tel:15375513128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18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800*600 IE5.0 小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