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在合肥经济冲击发展之中的作用:在回应“中国经济为什么行”这个时代之问的答卷中,区域经济崛起是重要篇章。其中,合肥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在中国地理版图上,合肥是一座低调的省会城市。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合肥近年来却因创新力持续迸发而成功破圈。
合肥为什么会这样“红”?合肥做对了什么?合肥破圈的背后,有哪些经验?人民政协报将围绕这几个话题,作为区域观察的开篇,从区域视角为读者揭示中国宏观经济内在创新驱动力的一条脉络。
“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
8月10日,安徽合肥,体育馆附近的一家快捷酒店内,今年大学本科毕业的王立志,翻看着手机里关于合肥招聘会的各种新闻,心里依然有点忐忑。
在东北农村长大、在黑龙江读完大学,王立志这次跨越几个省来求职,也是下了很大决心。“8月9日这次招聘会就有1万多个岗位。而且给报销来程路费。看下这座网红城市到底咋样,也是一次不错的体验。”他边说边笑了起来。
这座城因何而红?
肉眼可见的发展速度,很快。
作为地处长三角的省会城市,20年前,合肥经济总量全国80名开外。近10年来,GDP由4100多亿元增加到1.2万亿元,增幅居全国24个万亿城市首位,总量升至第21位。
遍布城市的黑科技,很多。
墨子传信、悟空探秘、热核聚变、铁基超导、九章计算等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在此汇聚。这里还有世界最大平板显示基地、186家集成电路企业组成的存储产业基地,以及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智能语音集群。
个性鲜明的城市特征,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安徽、亲临合肥,点赞合肥是“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勉励合肥和长三角兄弟城市一道,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合肥牢记嘱托,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印证着创新思想的实践伟力。
以投带引
创新发展,如何在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中体现?合肥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打法。
2020年4月29日,蔚来汽车迎来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
在多方寻求投资无果,新能源汽车事业面临半路夭折之际,蔚来等来了合肥市递过来的橄榄枝。
这一天,蔚来与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战略投资者,签署了关于投资蔚来中国的最终协议。
投资蔚来,合肥的投入达百亿元,“最牛风投城市”名号也不胫而走。
对于外界的解读,合肥强调的是自己的方法论——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赌博是有今天没明天,拼搏是抓今天赢明天,赌博靠的是手气,拼搏靠的是手艺。
事实上,这种手艺由来已久。
2008年,合肥市拿出全市1/3财政收入投资京东方;2016年又拿出100多亿元投资长鑫存储等半导体企业。几笔投资,都为合肥带来了丰厚回报。
渐渐地,合肥发展中最负盛名“以投带引”招商引资模式清晰呈现。
这种模式,是着眼于培育产业链的角度投资。“产业投资项目不谋求控股、不以短期利益为目标,而是沿着产业链的方向选择投资项目,吸引产业链上下游更多的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实现地方产业升级转型。”合肥市相关负责人这样介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国外液晶巨头降价让京东方资金压力巨大。引入京东方,开建的第6代TFT-LCD液晶面板线所需的175亿元资金,全由政府托底。而当年,合肥市财政收入才300亿元。
京东方入驻合肥后,带动彩虹、康宁、三利谱、住友化学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显示产业龙头企业入驻,构建起全方位产业链,合肥跃升全国三大家电基地之首。
2019年,合肥又以同样的方式引进蔚来汽车后,直接攻入中高端电动车领域,随后更促成大众汽车新能源板块落地合肥。目前,全市现已集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等6家整车企业,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300多家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完善的产业生态圈。
科里科气
关于合肥,人们津津乐道两个故事,一个是媒体眼中的京东方“豪赌”,另一个就是留住中科大。
1971年10月,安徽省主动作为,将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徽。后来还争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进而孕育出如今的科大系科技企业群。
2021年6月12日,央视《对话》栏目播出特别节目《万亿城市新征程·合肥》。合肥市委主要负责人回答主持人关于合肥城市气质的提问时,用了“科里科气”这个词语。
“科里科气”,是科大注入城市气质中的特色,也是合肥勇于探索科技创新的形象表达。
2012年7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开工仪式。这个集合中国科学院、中科大与安徽省、合肥市四方强力支持建设的创新平台,建设之初备受全球瞩目。它破解了科研成果停留在“象牙塔”的难题,打破了基础研究和产品、市场之间存在的转移、转化障碍,让产学研无缝对接,使科技成果早日转化为经济效益。
研究院是以开展高技术研发与应用和高端应用人才培养为主的实体机构,采用“协同创新”全新合作模式,致力于打造“东方硅谷”,产生更多“中国创造”。
在这里,不仅诞生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芯片”,而且通过“创新芯片”的撬动和引领,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轴线”,继而催生、带动“创新集群”。
这种全新模式,不仅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科技体制创新、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创新之路,还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为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起到重要示范效应。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促进科技创新。“顶天立地”的高科技正在转化为“铺天盖地”的生产力。连续5年,合肥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居全国城市第1位。
如今,合肥平均每天就要诞生5家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6.2%,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8%。
金牌店小二
2021年,合肥工业史上留下厚重一笔——比亚迪落户合肥。而相比较招商工作的本身,项目落地的速度更让人印象深刻。
项目从谈判到签约仅用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42天,从零部件工厂的开工到首台整车下线,仅用时10个月,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速度与激情”。
“合肥速度”的背后,是合肥抢抓机遇,“一切围绕企业转、一切聚焦企业干”的缩影。
资料显示,合肥全力打造“金牌店小二”政务服务品牌,为企业提供“金牌”服务。如,成立了投资项目代办服务中心和经济发展工作专班,每周召开“周六解题”会议,保障要素供给。
去年9月,合肥市成立国内首个市场拓展指导处,聚力为企纾困解难,全流程服务企业供需对接、市场拓展、产品推广,围绕“日日有对接、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成果”要求,开展产业融合对接活动。2022年,合肥首次跻身全国工商联发布的营商环境全国城市前10。
2021年4月,合肥成立市科创集团,专注运营市级投资的创新平台资源。2022年5月,合肥市人才发展集团成立,全年新招引高校毕业生超过3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5万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40家,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增长16.9万,合肥成为人口净流入城市。2023年3月,合肥市“科创大脑”正式发布。
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快推进了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时至今日,合肥已形成以“芯屏汽合”(集成电路、现代显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融合发展四个产业)等为地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位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11位。
《2022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合肥将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瞄准元宇宙、超导技术、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打造一批领航企业、尖端技术、高端产品,用未来产业迎接城市未来。”
合肥市正遵循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结合的发展逻辑,引导资本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无中生有”“从有到强”的高质量发展,为这座城市提供源源不竭的活力和无限可能的未来。
作者:合肥市政协政研室
原刊:《人民政协报》2023年8.22 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