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要多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作为党的宣传主阵地和舆论引导的主力军,党报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只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在办报实践中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才能肩负起党报的神圣使命,切实增强党报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在继承与创新中践行党报群众观
什么是党报的群众观?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既是党报群众观的理论精髓,也是党报践行群众观的重要路径。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报的神圣职责和独特优势。党报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是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引领主流舆论、巩固执政基础的重任。
党的宗旨决定了党报的历史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新闻宣传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党报的群众观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党报的群众观作出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指出,党报党刊应当真正代表和捍卫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必须密切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列宁指出,党报应该发挥宣传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毛泽东强调,党报是党的耳目和喉舌,办新闻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全党办报、群众办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关于党报群众观的论述一脉相承,都要求全体新闻工作者始终牢记宣传好人民群众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新闻宣传的主体。习近平同志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我们要理解其深刻含义,自觉践行党报的群众观。
坚持群众路线是党报的优良传统。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当年的《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就是实践“群众路线”的典范,大量开办民生专栏,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生动地宣传党的主张,“替人民讲话,讲人民的话”,为自身在解放区、国统区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通过报纸与人民群众交流,扩大了共产党在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影响,促进了全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为夺取全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报群众观在新时期的创新实践。在新时期,继承党报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载体形式,创新践行党报群众观。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正是党报群众观在新时期的一次创新实践,是对新闻工作者进行的群众路线再教育。在新时期,党报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就必然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走到群众中去,坚持“三贴近”,用群众的生动实践,用群众鲜明活泼的语言,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群众关心的事。新闻的源头是实践,群众是新闻的主角。只有到群众中去,到新闻现场去,才能掌握生动、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掌握大量丰富、真实的报道素材。这要求党报新闻工作者将“走转改”落到实处,要全身心融入基层、贴近群众,切实改进文风,真实记录群众的生动实践,讲群众爱听的话,写群众记得住的事,深入发现蕴藏在群众深处的平凡与伟大,真正实现新闻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目的。
在内容生产与传播中体现党报群众观
在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下,践行党报群众观,既面临复杂的社会问题,也面临创新传播的难题。党报必须有勇气、智慧和担当回答好这些问题,着力在内容生产和新闻传播上体现群众观。
党报践行群众路线面临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复杂的社会矛盾。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党报如何在坚持正确导向、主动服务大局的前提下,真正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二是多元化的思想认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的开放度提升,人们的思想认识日趋多元,各种思想观点不断碰撞,舆论引导难度增大。党报如何引导社会主流舆论、有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前,有些党报采编的宣传化倾向、经营的固化模式、发行的体制依赖等,起到了逆推作用,使得党报“关门办报”的倾向显现。在此情况下,一些党报新闻工作者的“指导”意识过强,服务意识不够,认为自己是舆论引导者,比群众高明,不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些编辑记者习惯于跑会议、拿材料;有一些记者习惯于盯着上层、跑机关,认为基层群众中没什么新闻;有一些人陷入“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小圈子,迷恋于自弹自唱的小情调。因此,必须坚决防止党报脱离群众、不接地气的问题,坚持在采编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党报群众观。
在党报内容生产上体现群众观。把群众满意认可作为新闻选材的重要标准,让群众关注、开心的事上头版、上头条,让普通百姓的事迹和故事成为报道重点,是党报群众观的具体体现。面对读者需求和群众需要,党报必须具备开放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不断改进创新,不断提高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为此,党报在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前提下,必须更加坚定有效地践行党报群众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摒弃单一的、单向的灌输理念,确立“开放、互动、分享”的传播理念,切实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要准确研究新形势下的读者接受心理,明确“对谁说”以解决定位问题,确定“怎么说”解决方式方法问题,界定“说什么”以满足需求问题。
一是在新闻选择上,要始终紧扣“两结合”。要找准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结合点,作为党报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作为党报报道内容的主要价值取向。党报新闻工作者要胸怀全局看问题,重心下移找选题,心中装着大局,笔下多写群众,做到“两结合”,党报新闻才能有底气、接地气。找准结合点,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党和政府三令五申、广大群众深恶痛绝作为舆论监督的重点,弘扬正气,疏导热点,以建设性监督促进社会进步。
二是在报道方法上,要不断创新话语体系。一段时期以来,有的党报创新不够,习惯于板着面孔,说着官话套话,这是党报读者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党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新闻宣传规律,力减工作味、八股味,力改说教式、灌输式,勇于创新话语体系,采取平等式、互动式、交流式的报道方式,用老百姓的视角,说老百姓的语言,写老百姓的感受,回答老百姓关注关心的问题。《安徽日报》在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中,提倡清新、朴实、活泼的新闻文风,受到了群众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安徽日报》还将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文风有更大改观。
三是在传播方式上,要构建互动分享平台。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的作用,不是被动的反应,而是主动的、具有推动写作进程的功能。党报必须放下身段,注重搭建与广大读者互动的平台,不能把报道单向地看成是记者的创作。当今时代,各种社会思潮激荡,党报舆论引导既要真诚表达民意,又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在多样化诉求中寻求共识。特别是面对涉及观点分歧、认识模糊的热点难点问题,党报既要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又要客观公正,敢于直面复杂矛盾,主动创造互动空间,积极疏导社会情绪,巩固主流价值观念,寻求凝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在党报新闻发布上强化群众观。新闻发布是新闻生产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新闻传播效果。一是要创新内容,权威发布。新闻宣传的内容创新,要抓住党和政府关注、广大百姓关心的结合点、共鸣点,抓住宣传主题与新闻元素的契合点、碰撞点,必须做到观点权威、事实权威、数字权威、分析权威、细节权威、结论权威,才能实现权威发布。二是要创新形式,独特发布。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形式创新的手段有多种,而其中的重点是抓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独家新闻。创新新闻形式,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采编人员的发现力、敏锐力、判断力、反应力、执行力、表现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独特发布。三是要创新方法,有效发布。要提倡和发扬新闻业务民主,营造创新环境,鼓励采编人员尝试探索。新闻的有效发布,在于新闻的普遍关心、共同兴趣度;在于突破行业、地域的覆盖度;在于对社会、对受众的影响度;在于对媒体品牌的提升度。四是要创新手段,及时发布。在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更需创新手段、传播技术、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使新闻报道提速。为此,必须站在第一高度、讲究第一发现、力求第一时间、重在第一现场、找准第一落点、争抢第一发布。五是要创新文风,生动发布。新闻文风的创新,其目标是:真实、简洁、鲜明、深刻、清新、朴实、生动、活泼。要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
在现代传播与媒介融合中落实党报群众观
科技不断改变着传播方式和传播形态,同样深刻影响到党报践行群众观的路径选择。党报的声音要更权威更具影响力,以更好地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就必须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特点,在现代传播与媒介融合中落实好党报群众观。
在信息传递中确立群众主导地位。新媒体迅猛发展,使互联网成为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党报必须占领和主导这一重要阵地,做到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固然有反应迅速、即时海量等特点,但信息发布审核机制的欠缺、信息来源的纷繁复杂,导致其内容泥沙俱下、真伪并存、良莠不分。同时,网络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方式,过于碎片化,无法承载起广大人民群众对复杂事件刨根问底式的调查,无法承载起社会各界对公共话题深刻、严肃、有价值的追问和思考,反而易在只言片语的观点宣泄中,造成非理性的喧闹。相比之下,真实性、权威性和深刻性,正是党报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是社会公信力之源,是联系群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可靠的新闻发布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党报要把握正确导向,用权威、真实、深刻的新闻发布与新闻解读,积极引导舆论,营造理性、客观、平和的公共参与精神和公共讨论氛围。事实上,这也是群众对党报的真正期盼所在。近年来,在多起网络热点话题,特别是因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浪潮中,每当真相扑朔迷离、各种观点激烈碰撞之际,来自党报的信息,因其代表官方发声,总是为公众特别关注,往往起到廓清迷雾、稳定人心的重要作用。《安徽日报》今年2月22日开设了“记者求真”栏目,以记者的深度调查,探求事件真相,回应百姓关切,消弭认识误区,积极传递和谐社会正能量。
在多样化传播中主动为群众发声。党报在充分发挥权威性、公信力优势的同时,必须主动出击,在新媒体上开疆拓土,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近年来,微博在设置公共话题、影响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特别是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中,微博因其信息来源广泛、发布即时快捷的特点,屡屡成为舆论主战场。《安徽日报》也于2012年底开通了官方微博,坚持群众观点,采用群众视角,积极为群众发声,及时正面引导舆论,策划了“关注合肥机场转场”、“关注皖北滞销大白菜”、“聚焦雾霾天气”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微直播”和报道,引起广大粉丝的热议和共鸣。在微博之外,微信正逐渐成为新兴传播平台,《安徽日报》正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及时跟进,打好主动仗。《安徽日报》官方微博在适应传播方式改变的同时,还不断加强传播语态的创新,多用网民愿听、爱听、听后难忘的网络语言,发布信息,表达观点。
在媒介融合发展中满足群众需要。党报要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加快创新传播业态,为群众提供易读、耐读、权威性强、服务性高的优质数字化新闻产品。同时,要注重加强新闻产品的营销和策划。一是探索建立适应党报新闻产品多样化的销售终端。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党报创新宣传方式、服务广大群众的重要路径。通过新闻信息资源整合,融入言论观点,发挥技术优势,将受众导入党报的新闻产品和服务平台中。近年来,《安徽日报》在报网融合中,由当初的单一文字、图片发布,发展到现在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论坛、微博、微信互动,PC、手机、PAD、电视等全媒体、全终端传播形态。二是探索内容提供商与渠道运营商的结合模式。党报依托独特雄厚的采编资源,编发具有公信力、感染力的新闻信息,然后提供给各个媒体和渠道供应商。通过这种方式,党报不仅跻身信息发布平台行列,由多种传播媒介扩大其影响,也进一步提升了党报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作者系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