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徽网消息 8月19日,安徽大学举办《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新书发布会。“安大简”第二辑包括《仲尼曰》和《曹沫之陈》两篇重要文献,其中《仲尼曰》可能是截至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语》文本。
《仲尼曰》共有整简13支,没有篇题,不分章。简文所记孔子的言论共25条,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另有一些可与《礼记》《大戴礼记》《孔丛子》等传世文献对照,但文字不尽相同。因此,简本《仲尼曰》可能摘抄自《论语》在战国时的编定本,是截至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语》文本。简本的发现,对于研究《论语》的成书、流传、文本的发展变化以及孔子思想等问题都有着非同平常的意义和价值。
据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徐在国介绍,首先,简本与今本《论语》文字存在差异,足见今本明显是经过后人润色修饰过的。今本《论语·雍也》作:“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简本作:“仲尼曰:‘一箪食,一勺浆,人不胜其忧,己不胜其乐,吾不如回也。’”其次,简本所记的一些孔子言论在后代传世文献中被误记为他人的言论。如《大戴礼记·曾子疾病》“夫华繁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说苑·敬慎》第九章“夫华多实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都记作出自曾子之口。这句话也见于“安大简”,明确是“仲尼曰”,只是前半句内容与传世文献所记相反,作“华繁而实厚”。最后,夺人眼球的是简文文末记有“仲尼之耑语”。“耑语”可能就读作“论语”,如果此说成立的话,那么《论语》之名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颠覆了《论语》之名始定于汉代的主流观点。
“安大简”《曹沫之陈》记载鲁庄公与曹沫的对话,内容涉及当时的军事、政治观念,是一篇十分重要的兵学文献。原有46支简,实存44支,缺2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博简”)于2004年公布的第四辑也收录一篇《曹沫之陈》,与“安大简”是同一篇文献的不同抄本。两个抄本之间存在很多异文和用词上的差异,为一些楚简疑难字的释读提供了重要参考线索。“安大简”的内容可以解决“上博简”相关简文的编连问题,两篇简文相互参照可以复原出一篇完整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