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徽网消息 (安徽日报记者 柏松)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安徽贝可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触摸屏生产线上忙碌。该园区目前签约入驻17家新型显示高新技术企业。
淮南经开区的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生产药品。
近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对淮南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新三板”挂牌申请作出批复,同意其股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此举意味着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淮南市第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截至目前,淮南市共有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上市(挂牌)重点后备企业10家,为转型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南市从“煤电独大”的固化思维中解放出来、从“工业大市”的优越思维中解放出来、从“坐等发展”的惰性思维中解放出来,以实干笃定前行,书写绿色转型发展篇章,GDP总量连续跨越6个百亿元台阶,战新产业产值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聚焦产业转型,从“煤电独大”到“非煤崛起”
2013年,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投入运行;2018年,单体亚洲最大、千万吨级炼焦煤选煤厂——淮河能源集团潘集选煤厂竣工投产。能源重镇已成为淮南的城市标签。
淮南市缘煤而建、因煤而兴,是全国14个亿吨煤基地之一、全国六大煤电基地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市踏上产业转型之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不断提升。
2013年,淮南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填补了皖北地区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空白。2015年,淮南市第一只非煤产业股票“山河药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该市民营经济开始崭露头角。
十年来,淮南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12年的322.8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662.6亿元,民营经济贡献了45.5%的GDP、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创新成果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战新产业产值自2017年以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当黑色的煤炭变身成白色的粒子而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等领域,煤炭深加工与清洁利用就成为现实。2019年8月,总投资267亿元的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标志着淮南新型煤化工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十年来,淮南市加快煤炭资源精深加工转化,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围绕打造煤电化气千亿级全产业链目标,初步形成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2021年,淮南市规上非煤电工业增加值较2012年增长49.7%,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19.9%提升至28.5%,非煤电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7个百分点。
2021年,淮南市启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成功举办首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与上海市闵行区建立结对合作机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自2021年9月开始,淮南创新举办了8场每月一次的“政重企事”圆桌会议,从打造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并联审批、企业诉求办理等领域,破解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痛点”,推进“双招双引”,为转型发展铆足后劲。
如今,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六大新兴产业快速推进,淮南迎来转型发展的高光时刻。
聚焦城市更新,从“谋篇写意”到“工笔写实”
2012年8月,京福高铁合蚌客运专线试运行,从淮南乘动车到北京不到4个小时,实现淮南市高铁“零”的突破。
2021年10月,寿县瓦埠湖大桥建成通车,实现东西两岸群众多年的梦想,加快了淮南市融入合肥都市圈进程。
十年来,淮南市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46.46亿元,形成“一纵一横”高铁网、“二纵一横”高速公路网;完成重点工程建设投资约200亿元,建成50余个重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对于转型发展中的淮南而言,城市不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它如同一个有机体,“新陈代谢”是其正常生命体征。而城市更新,则是让这座城市保持生命力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改造文章”提升人居环境。无论白天,还是夜晚,田家庵区的洞山公园总是人流如织,是市民日常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这里从淮南市委、市政府的原址,变成了城市生态公园。
聚焦城市建设短板,淮南市稳步推进城中村、棚户区征迁改造,不断改善老城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等环境容貌,让改造后的老城区既“好看”,更“好住”。
“绿色文章”写就宜居生活。“您好,这是我们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单,现在楼下已经安装了智能垃圾分类房,您可以去看一下……”7月20日上午,淮南大通区远望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开展垃圾分类宣传。
通过精心抓好停车场管理、农贸市场改造、公共设施维护等具体实事,淮南市谋划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让这座城市有亮点、有特色,能吸引人、留住人。
“智慧文章”优化城市管理。“用技术替代人工,通过视频监控实现了多项问题的自动抓拍上报,提高了工作效率。”7月22日,淮南市城市管理局监督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通过数字化管理手段,淮南市运用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形成了“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的大城管格局,做到了“管而有效、管而有方、管而有序”。
聚焦农业农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2016年,贫困县寿县划归淮南,2019年顺利“摘帽”。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篇章中,古城寿县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淮南市累计投入46.63亿元,实施扶贫项目8730个,全力推进“十大工程”。2021年,从该市184185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1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底的2371.9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13452.69元,年均增幅37.68%。
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淮南市选派186个驻村工作队,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019年,淮南市在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等3个村共8000亩耕地开展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试点,在全国首创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为回答“谁来种地、怎样种地”作出了积极探索,先后入选2021年度“中国改革二十大案例”“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
聚焦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产业富农、科技兴农、改革惠农,淮南市扛稳了粮食安全重任,开创了农业生态绿色、农村宜业宜居、农民富裕富足的良好局面。
十年来,淮南市农业总产值稳步增长,2021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1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2021年,该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06元,较2012年增长132.3%。
十年来,淮南市持续守好百姓米袋子,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93.5万亩,2021年粮食总产317.06万吨,实现“十八连丰”;不断丰富群众菜篮子,马店糯米、潘集酥瓜、八公山豆腐等一批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聚焦生态修复,从“修复伤疤”到“建成绿肺”
2016年深秋,一群野生鸳鸯飞到淮南大通采煤沉陷区。此后,这片水草丰美、湖水清澈、绿意盎然的湿地,成了它们每年越冬的栖息地。此前,这片“鸳鸯湖”是满目疮痍的采煤沉陷区。
为推进城市“伤疤”修复,淮南市于2015年启动全国唯一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的采煤塌陷区治理项目,让昔日采煤沉陷区变成“城市绿肺”。该项目成功入选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40周年纪念典型案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淮南市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中按下“快进键”,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列出治理清单,实行闭环管理,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
走进谢家集区应台孜村,原先堆积煤泥的场地已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昔日裹挟着煤灰的风沙已不见踪迹。2016年以来,当地政府实施覆土复绿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修复土地472.96亩。
十年来,淮南市打响蓝天保卫战,不断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力度,注重源头治理,推进综合防治。2021年,该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16,相比2017年下降23.7%。
在焦岗湖东部6000亩区域,淮南毛集实验区通过建设环保隔离网,种植荷花、芡实、轮叶黑藻等水生植被,水质保持优良。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李全民告诉记者,他每天的“规定动作”就是按时巡湖,守护“一湖碧水”。
十年来,淮南市推进碧水保卫战,完成100个入河排污口的整改销号,完成城市建成区7条黑臭水体整治,该市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国考地下水监测点位达标率均为100%。
走进潘集区煤电固废产业集聚区,陶粒试验生产线正在进行产线优化。这种取自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细小陶粒,让曾经制约生态环保的废弃物,变成了循环经济的“香饽饽”。
十年来,淮南市开展净土保卫战,完成排查整改158个煤系固废物突出问题,建成13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该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5%,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聚焦社会治理,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共治”
家门口参加就业培训,这是幸福;老旧小区一改“脏乱差”,这是幸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也是幸福……从寿县古城到上窑山下,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映照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新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南市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理念,满怀真情支持办好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民生实事,累计投入382.92亿元滚动实施88项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民生短板。2021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75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
社会治理并非主体单一的“独角戏”,而是各方力量的“多重奏”。淮南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共享作为转型发展的本质要求,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努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社会共治圈”,共奏和谐民生“幸福曲”。
“非常感谢法律援助中心帮助,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毛集实验区残疾群众陈多胜为给女儿治病,负债累累,他也一度很消沉。毛集实验区法律援助律师“一对一”服务,对其进行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只要是居民有需要,我们都会用心去服务。”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淮南八公山区毕家岗街道网格员王娟在管控点值守,看见一位老大爷摔倒在地上,她赶忙拨打120急救电话,让老人得到及时救治。
淮南市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模式,6000多名专职网格员既是“大管家”,也是“跑腿侠”,他们主动靠前服务,实时动态化跟踪群众需求,让群众“人在网中行、事在格中办”。
2022年,淮南市全面开展十项暖民心行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如今的淮南,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奋力攻坚,转型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精彩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