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城市 意料之中 意料之外
如果说,一座城市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当人们翻开合肥这本书时,能看到什么样的城市特质?
科里科气!中国科大学生写了一首歌,讲中文系的学生“文里文气”,学外语的叫“洋里洋气”,学历史的叫“古里古气”,他们说合肥是“科里科气”。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最大潜力。
“万亿城市,意味着什么?”节目中,一块缓缓拉开的柔性屏抛出了这个问题,科技感十足。
万亿是数字,更是标志。
从居民收入看,增速高于GDP增速,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又高于城镇居民,在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从企业看,去年一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3万户,增长14%。特别是,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创九年来新高。
从产业结构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超过18%,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55%,制造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4%。
万亿城市,在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
“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近年来,合肥努力追求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正常情况下,去年过万亿压力不大。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和百年不遇的汛情,把本来确定的事变得不确定。202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合肥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非常之举和果断之策,成功实现“半年负转正、全年过万亿、迈进二十强”的奋斗目标,把看来不可能的事变成现实。
创新天地
第一动力引领发展
从GDP的增速来看,过去十年,合肥的增速达到272%。如此耀眼的“合肥速度”,背后是什么在支撑?
答案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决定未来。
有人说,合肥是一座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的城市。合肥三大创新推动了高质量发展,也成就了去年过万亿的目标。
——科技创新。合肥已经集聚了一大批“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一大批科学家,现在在肥服务的“两院”院士已经达到135人,各类人才190多万。
合肥作为国家四大综合性科学中心之一,有一批“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有一大批“国之栋梁”的科技工作者,诞生了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如“墨子号”卫星、“九章”量子原型机、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嫦娥钢,等等,这些成果都让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
——产业创新。合肥这些年把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入选国家第一批战新产业集群,入选数居全国城市第4、省会城市第2位,去年,合肥一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800家,创历史新高;新增上市公司12家,也创历史新高,其中科创板新增上市7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
——机制创新。合肥坚持以政府更有为,推动市场更有效。去年疫情期间,为了帮助企业尽早复工复产,合肥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通过包机接回外籍技术人员6批次701人,在全国都是较早的。
不仅如此,2020年,合肥采取一系列精准举措,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出“链长制”,由市级领导分别担任12个重点产业链“链长”,推动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大减税降费惠企力度,全年减税降费超220亿元,直接惠及市场主体48万户次。
“最牛风投”
不是赌博 而是拼搏
合肥发展,万众瞩目,耀眼璀璨。也因此,媒体给合肥贴上了“最牛风投机构”的标签。
当主持人提及这一现象时,虞爱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准确地说,我们不是‘风投’,是‘产投’;靠的不是赌博,是拼搏。因为,赌博是有今天没明天,拼搏才是抓今天赢明天。”
有人问,被贴上“最牛风投机构”这一标签,底气何在?“经典战例非常多,每战必打,每打必赢。”作为“指挥官”,虞爱华的回答底气十足。
那么,合肥投什么?
主要是“两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新兴产业。
近年来,合肥做了许多“无中生有”“新题大做”的文章,围绕“芯屏汽合”、“集终生智”补链延链强链,不断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毋庸置疑,这其中最受考验的就是专业水平。这些年,合肥已经在干部队伍中培养锻炼出一大批懂产业、懂技术、懂政策的行家里手。
凡是投资,必有风险。风险谁来担?
肯定有人担!主政者担!党员干部担!
有多大的担当,干多大的事业。纵观合肥,许多成功战例,都是基于科学的决策和严密的程序,都是与企业先“共患难”,然后才“同富贵”。京东方、蔚来汽车的成长,就是最好的证明。
合肥的快速发展,引来各方关注。
“政府整天考虑投资、回报,似乎不该是本职工作。”对于网上的这类声音,虞爱华笑着回应,“为政府挣钱不丢人,挣得越多越好。这,是为老百姓挣钱。”
众所周知,政府要做的事很多,比如改善民生、建设基础设施、推动科技创新等,而事有所成必须满足一个基础条件——有财力。
钱从哪儿来?靠发展!如何发展?靠新兴产业!
正是合肥这种“政府跳到水里跟大家一起游泳”的做法,才让很多企业少了顾虑和担心。
对于任何一家投资机构来说,如果基金经理换了人,投资策略就可能会发生改变。那么,一座城市会不会因为人事调整、变动,而改变原有的投资策略?
面对这一疑问,合肥为各方奉上了一颗“定心丸”:这么多年始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政策不因人事变动而变化,而是不断更新、完善。
合肥还坚持“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永做好朋友”,这样的营商环境让合肥正从过去的“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其实,在合肥还有一项十分特别的投资,一投就是50年,堪称史上最“持久”的投资。而这,正是合肥与中国科大“一城一校”之缘。
相爱相伴、互相成就,历久弥新。半个世纪以来,合肥给予中国科大倾城之爱,中国科大也给这座城市带来无上荣光。
没有中国科大,合肥难有今天这样出彩。中国科大有今天,也有合肥出的力!
澎湃动能
驰而不息 久久为功
谋发展,一往无前。科学,在合肥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势能?
“合肥答案”坚定有力。
城市发展,速度快一点也好,慢一点也好,高质量才是最好!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合肥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一定要有一流的科技。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合肥,全市上下有一个共识:对于科技创新,不能盯着“赚钱”,也不能图“省钱”,只要是“值钱”,我们就舍得“花钱”,做到真心实意地抓、真金白银地投。
在节目现场,虞爱华还带来了一个最特别的独家发布,合肥市即将实行“技术工人租赁安居工程计划”,对在全市重点产业链企业就业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按照90平方米、70平方米、50平方米,三年免费提供租赁住房;自行租住的,按照市场价格,给予三年房租补贴。
一个地方的发展,仅有高科技人才远远不够。合肥的目标,是让有“一技之长”的人,在这里都有“一席之地”、都能“一展所长”。
人才是第一资源。“养人合肥”正在大力推进人才强市建设,先后出台“人才新政10条”、“重点产业人才7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9条”等人才政策,努力让合肥成为四方英才追梦、筑梦、圆梦之城。
盎然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合肥,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天鹅湖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2020年合肥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合肥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4.7%,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首次清零。PM2.5、PM10平均浓度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低值,实现连续7年“双下降”。
巢湖风光,碧波万顷,如诗如画!合肥“大手笔”推进巢湖治理,全面实施碧水、安澜、富民“三大工程”和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努力“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森林公园,万木葱茏,绿美相融!合肥上榜《2020中国宜居宜业城市榜》,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座城区内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首批命名的3个国家园林城市之一,正在着力打造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
城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在合肥,这些实打实、见真章的成绩,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绿色发展、不惜余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真诚邀约
共筑未来 相互成就
未来,世人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合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亲临合肥,点赞合肥是“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合肥要让“创新愉快”更愉快,“养人的地方”更养人,力争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枢纽、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新天地。
美好生活是老百姓的幸福追求,也是城市主政者的奋斗目标。所有的美好,都会伴随着时间,如同节目现场的卷轴,一一展开,一一呈现。
站上新起点,万亿合肥发出真诚邀约:热忱欢迎更多朋友来合肥创业创新创造。
共筑未来,相互成就。我们期待着,创新合肥,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