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徽网消息 (执笔:安徽日报 张理想)
一
四十年砥砺奋进,四十年春华秋实。
改革开放40年,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在历史宏大叙事的背后,无数个平凡的个体既是参与者、奉献者,也是见证者、受益者。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改革开放依靠人民,改革开放为了人民,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也必然为人民共享。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脱贫、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文化服务等愿望着手,切实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着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财政投入只增不减--
自2007年起,安徽创造性地探索以项目化手段、工程化措施实施民生工程。2007年12项,2008年18项,2010年起每年33项,全省民生工程累计实施62个项目,累计投入逾6700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群众。
保障网络越织越密--
脱贫攻坚精准落实,就业水平稳步提升,社保体系逐渐完善,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健康安徽扎实推进,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如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愿景,已经成为江淮儿女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真实触摸的现实。
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多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是贫困的老乡们能不能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率领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
全省建立了"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工作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部门鼎力促攻坚的工作格局全面形成。
省市县三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稳定增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30.6亿元,整合涉农资金203.8亿元,安排债务资金投入71.1亿元。
产业脱贫工程、就业脱贫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生态保护脱贫工程、智力扶贫工程、社保兜底脱贫工程、健康脱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金融扶贫工程、社会扶贫工程--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加快实施,安徽省直有关责任单位对具体任务逐项制定实施办法和任务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园区带动、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种养大户带动、贫困户自主种养--安徽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探索和创新"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全省到户产业项目覆盖率由2016年的18.5%提高到2017年的93.97%,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
"两不愁,三保障,贫困面貌大变样。村村通,路路畅,致富引来金凤凰……"年逾古稀的安徽省级非遗界首渔鼓传承人苗清臣,用一段浸润乡音乡韵的铿锵唱段,唱出扎实推进的脱贫政策以及农民的幸福心声。
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安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十二五"末的308.8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120.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7%下降到2.2%。在2016年、2017年国家对省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安徽综合评价为"好",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我活了大半辈子,这几年村里变化最大,水通了、路通了。我自己搬进了新房,开上了汽车,还有了稳定的收入。"岳西县头陀镇梓树村脱贫户王贻春,心中有道不尽的喜悦。
今年8月,安徽省政府批准岳西县、谯城区、怀远县、蒙城县首批退出贫困县。按照部署,全省年内要完成18个贫困县摘帽、700个以上贫困村出列、7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
三
在合肥市瑶海区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咨询台的工作人员向求职者详细介绍就业政策,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则专心录入求职者信息。自去年起,安徽探索建设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通过政策性引导、市场化运作,为城乡劳动者打通就业服务"最后100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就业稳,则人心稳、经济稳、社会稳。
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实现了劳动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向市场化导向转变,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政策与就业服务体系日趋丰富完善。全省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1873.4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437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23年保持在5%以下。
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持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同时,扎实做好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2017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从上年度的3.2%下降至2.88%,处于近年来最低位。
"近年来,我省推进'放管服'改革,改革红利成为促进就业创业新的撬动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双创'成为时代热潮,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大量涌现,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安徽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处长吕泉说。
在积极就业政策的影响下,安徽就业服务体系也越来越丰富。从早期开办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到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向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发展,覆盖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与此同时,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不断发展,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劳动者就业能力普遍提高。 2012年以来,全省累计有300多万人次劳动者接受政府补贴职业培训。
四
时光回到1991年的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小姑娘凝视前方的大眼睛,流露出"我要读书"的求知渴望,牵动亿万人的心。
在爱心人士帮助和自身刻苦努力下,这个叫苏明娟的小姑娘进入中学、考上大学,最终走出大山坳、融入大城市。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系千家万户的殷切期望,更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从人口大省到教育大省,实现历史性跨越。学前教育蓬勃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并基本均衡,高中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迈向普及。
数据是最真实的直观体现。截至2017年,安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5.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0.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7.7%,均已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一个是合肥百年名校南门小学,一个是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同心小学,通过"智慧课堂",相距200多公里的两所学校得以共享名师教授的所有小学课程。教育信息化,让城乡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
"有学上"的梦想业已成真,更要全力实现"上好学"的愿景。
2017年,安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1140亿元,比1978年的2亿元翻了570倍;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达15.29%,教育支出连续多年成为全省财政第一大支出。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教育投入机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改革……40年来,安徽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城市"择校难"、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短板"、进城务工孩子"入学难"等问题尤其受百姓关注。
近年来,安徽在全国首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铜陵经验",并推及全省105个县区,着力破解择校难题;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省农村实现"一镇一园"目标;落实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5.7%;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让残疾孩子同样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项项创新举措,一件件扎实落实。无论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偏僻的乡村,越来越多的家庭、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
五
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发展的 "稳压器"。社保兜底,百姓才能解除后顾之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积极实施社会保障全覆盖工程,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不断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2017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429万。
"这几年退休金年年涨,现在一个月能拿到近3000元,我这心里也踏实! "合肥市企业退休职工徐正和质朴的话里,饱含着对稳定生活的满足。
社保覆盖人群持续扩大,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升。与2012年底相比,2017年,安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1472元提高到2232元,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231元提高到288元,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由63元提高到83元,失业保险金标准由674元提高到1036元,工伤保险人均伤残津贴和供养亲属抚恤金分别由2018元、704元提高到2696元、985元。
最美不过夕阳红。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智慧养老……近年来,安徽持续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及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
合肥市合作化南路社区居民王利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其母亲因病长期卧床,爱人无稳定工作,经济状况窘迫。民政部门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每月发放低保金600余元,使一家人生活基本无忧。像王利这样的低保对象,目前全省约有220万人。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最低生活保障则是社会救助的基础性制度。 1998年和2007年,安徽分别全面建立城市低保与农村低保制度,城乡居民基本生活自此有了制度兜底。全省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由1998年不足40元提高到目前444元,农村低保平均标准如今已达到每年5841元。
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波动而降低。安徽16个市105个县(市、区)政府全面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机制,150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服务中心,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六
"我在镇里医院做皮脂腺囊肿切除手术,没花一分钱! "定远县炉桥镇河头村村民方祥智享受新农合相关政策报销及县医疗专项补贴,由于签约 "家庭医生"又免除住院门槛费,在乡镇医院看病既省钱又省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唯有大刀阔斧推动医改!
医改,一道世界性难题,没有现成模式和"处方"。由于难以平衡各方利益,不少国家的医改遗憾止步。
敢于打硬仗,勇于闯新路。近年来,安徽实施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医改经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行定项经费补助政策;创立天长"县域医共体模式"、定远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构筑中国特色分级诊疗;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开展药品耗材集中招标和联合带量采购,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医疗……
"'大包干'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新医改则解决了看病就医难题!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杜昌智说。
与改革前相比,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占比由45.5%下降为34.34%;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由38.6%下降为29.37%;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74.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群众满意度提高3.3%……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家庭看病负担减轻,医改红利惠及江淮城乡,居民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医保在深化医改中处于核心位置,不仅调控着医院医疗服务行为,也调控着患者就医行为。安徽着力建立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机制,不断拓展医保作用空间。
2008年底,安徽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障待遇稳步提高,异地就医住院实现在全国范围直接结算;建立"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保体系,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从淮北到江南,城乡居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
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改革开放40年来,徽风皖韵,竞放芳华。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精品大量涌现。
文化大餐送下来,让基层群众近距离感受全省文化领域创造的丰硕成果。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一批批文艺名家跟随文化惠民活动的步伐,走进街道社区、田间地头;持续提档升级的文化产品,不断增加百姓文化消费的选项……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服务百姓的质量和水平。全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联盟、全省文化馆活动联盟、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联盟、全省书画院创作展览联盟等"三馆一院"联盟,促进各级文化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实现县域图书资源、群众文化资源联动共享;自2014年以来,安徽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盛宴,连续四届活动累计直接参与人数超2.22亿人次……
全面小康不能缺席文化小康,而文化小康建设重在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
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送戏进万村、广播电视直播卫星 "户户通"……一项项文化惠民工程落地生根,全面覆盖1.5万多个行政村。看书、看电影、看戏、看电视、听广播,"老乡"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文化福利。
推进标准化、均等化,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针对村级文化设施不足、资源分散、活动组织难等问题,自2014年起,安徽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标准建设农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乐园,为全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贡献"安徽经验"。
八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新时代的伟大号角已经吹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盼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卫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改革不止步,开放不停步。安徽将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