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我和我爸爸大吵了一架,因为他不同意给我买最新款的山地车,让我在好朋友面前很没有面子。第二天,他妥协了,我立刻兴高采烈的在车轮上装满了彩色的小球。
这一年,第一届中国时装周开幕了,但我周围的漂亮阿姨和漂亮姐姐们统统都没有提到过这件事情。这与我们普通老百姓都无关。
1997年。
我的注意力放到了耐克鞋上,因为周围同学们都有。我们挑选有着明显对勾标志的鞋款,趾高气扬的走在校园里。学校要求每天穿全套校服,否则要在课间操时间拉出来示众。我们每天固执的穿上自己的衣服,一定要用牛仔裤配上我们的耐克鞋。只在检查的时候套上校服外套,和老师周而复始的对抗。因为我们都觉得,不穿校服+牛仔裤+耐克鞋才是好看的。
2000年。
我去国外看望父母。带回来的我认为的奢侈品包括Esprit的很多件衣服,以及一块Swatch,两块Casio的Baby G。我的这三块表让我在当时新交的男朋友面前很有面子。他因此觉得我时尚又有品位,前途无量。
2001年。
班里有一个同学让人羡慕,据称来自某城市一个高干家庭。她穿Only的衣服,拿Eland的包。而且据说都不是假的。我当时的男朋友用699元给我买了一件Only的羽绒服,我十分满意。去图书馆的时候遇到那位同学,就把衣服翻过来放在椅子上,希望她能看到我这件衣服是什么牌子的。
这一年,在LV在中国的第一家门店开设了九年之久的时候,我开始知道了LV。知道了这是一个非常昂贵的时尚品牌。但它离我的生活非常远。我以为那是明星用的。我的生活里暂时都是Only、Esprit、Casio。
2004年。
这一年,上海外滩3号最核心的部分,沪申画廊开幕了。时尚,艺术,精英,名流,锦衣华服,盛况空前。那一天是1月16日。
这一年,LV在青岛开设了它的第一家店。奢侈品大牌已经开始深入到中国的二线城市。
这一年,有一个叫做“富二代”的群体逐渐被公众所熟知,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开始逐渐改变整个中国的时尚观念以及奢侈品消费观念。
这一年,我在做什么? 我是一个普通的姑娘。我依然在等着Only打折。据说这个来自欧洲的牌子十分高端。打折以后谁知道我是用多少钱买的,重要的是,我穿着的是Only的衣服。然后,也顺便在来自同一个集团,也是一个特别高端的牌子,叫做Jack&Jones的那里打折买点衣服送给男朋友,彰显我的不凡品位。
2006年。
我毕业,做了一名时尚编辑。那时候,对于时尚和奢侈品的全部理解可以用一副图片来描述:一个年轻精致的女子,开着一辆红色的mini cooper,副驾驶座位上放着一个印满了Logo的LV包。
我的一位高中“富二代”女同学,因为我的职业,在这一年,与我频繁的联系起来。她微笑着告诉我,chanel这个牌子,不念英文发音的chanel,她有个优雅好听的法文叫法,叫做香奈儿。
她把她的巴黎世家机车包借给我用,以帮助我迅速适应我的时尚编辑岗位,但当得知我天天拿着它挤公交以后,立刻要了回去。
2007年。
我决定买一个属于自己的奢侈品。这当然会是一个包。我同事给我出主意说,人生中第一个奢侈品应该是LV的speedy。我们甚至讨论到为了凸显自己的时尚编辑身份,就算买这种经典款,也不能买老花,得买棋盘格的。但经过反复思考以后,我用一个月的工资,托同事从美国给我带了一个coach钱包和一个coach新款拎包。那个时候,这个牌子还算得上是奢侈品。半年不到,我的coach钱包被小偷偷走。我到动物园买了一个山寨coach钱包,同时努力攒钱,换了一个LV的漆皮钱包。那是2006年我的富二代朋友最喜欢的钱包款式。
这一年,在很多人心中具有地标意义的北京新光天地开业了。那一天是4月19日。
这一年,在很多人心中具有标杆意义的H&M在内地的第一家店开业了。在上海的淮海中路。那一天是4月12日。
2008年。
我和同事每次去上海出差,都会抽出时间在淮海路上的H&M逛很久。最长的一次是五个多小时。每次我和我的同事都会买至少两千以上的衣服回北京。那个时候,H&M在北京还没有开店。那个时候,真的喜欢这个品牌,设计好看,价格便宜,而且款式众多,更新又快。
前几天,我再去淮海路的H&M,已经重新装修开业了。闲逛中,放佛回到了几年前。在回忆中,看到当年的我,和我的同事,抱着很大一摞衣服,心满意足的去结账。
这一年,周围的普通白领们,也全部开始用上了LV包。媒体开始有很多“吃着方便面、挤着公交、拿着LV包”的类似报道出现。至少一个大牌包成为所有女性共同追逐的时尚目标。
我有一次拿着一个H&M的黑包和闺蜜去逛新光天地,她险些羞惭而死。因为她不敢相信,我拿着H&M就敢和她进一线大牌店里逛街。在逛街过程中,她一直后悔没有从家里拿一个她的Gucci包给我逛传说中的新光天地用。
这一年,LV在青岛开设了它的第二十三家专卖店,也是继北京、上海后国内第三家设有男女服饰的专卖店。因为,到2008年,LV在青岛的第一家店的业绩已经“非常好”。
这一年,媒体上有一个词语叫做“川久保玲排队党”,因为11月13日,在上海的H&M店里,狂热的时尚爱好者彻夜排队,在开店十分钟以内抢空了COMME des GARCONS for H&M系列。
2009年。
我们买H&M,买优衣库,买Zara。我们谈到以前的时候,很惊讶的问,为什么我们要买Only?Only甚至是更贵的。但是我们再也不会买它。因为,虽然我们买的是更便宜的H&M,但这个牌子更时尚,就好比“动物园”这三个字,打上了时尚和专业的标签。因为,我们是时尚编辑。
2010-2012年。
我辞去工作,去美国呆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我开始慢慢积攒我的时尚藏品。
也是在这段时间,我写了很多文字,探讨中国的时尚、奢侈品观以及炫富之风。
2011年。
在加拿大,去国家公园的中国旅游团中,所有中国女性戴着的都是有着最大logo的墨镜。在班芙小镇不到一小时的停留时间内,很多人买了LV包。
去纽约,导游戴着卡地亚蓝气球,团员也都戴着蓝气球。在去尼加拉瀑布的漫长开车过程中,一个30多岁的女人一直在和大家说她的奢侈品购买之旅。她说她钟爱时尚,所以每次新款到店都会去世界各地扫货。她喜欢收藏表,今天戴的蓝气球是最便宜的一款。
在加勒比海的游轮上,一个女生,拿着香奈儿的CF,排队办理陆上活动的时候,在他人误到她之前马上退出并道歉的情况下,翻着白眼说,什么素质。她的男朋友,拿着爱马仕钱包,戴着卡地亚的永恒之环,以赞赏的眼光看着她。
这一年,中国女星开始活跃在国际时装周的舞台,她们坐在时装周前排,与大牌设计师合影。
这一年,我发现我周围所有的朋友,不管是月入百万还是月入两千,每个人都有一线奢侈品牌的包。可能有假的,但是他们都说是真的。
2012年。
我遇到的80后高富帅和90后富二代们,他们开兰博基尼或者阿斯顿马丁,他们穿Balmain的皮衣,Prada的外套,Dior Homme的T恤,LV的鞋子。他们戴卡地亚或者爱彼。他们用爱马仕的钱包和BV的大包。他们戴卡地亚的项链,单个耳钻就要几万块。
他们对山地车没有兴趣,因为他们比的是接他们的车的豪华程度以及是不是有司机以及有多少种车的变换。 他们对H&M和Zara没有兴趣,因为这些品牌太Low了。他们只在设计师和H&M合作的时候关注过这个品牌,但是衣服的质量依然太差。
他们从小坐在豪车的副驾上,抱着妈妈的各个颜色的爱马仕的Birkin。他们长大以后,20岁生日礼物是一块镶满钻的爱彼皇家橡树,21岁的生日礼物是一辆豪华跑车。
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兄弟姐妹,他们的朋友们,是支撑起中国奢侈品消费大国的脊梁。
这一年,Jean Paul Gaultier,Hugo Boss ,Armani,Dior高定纷纷将秀场搬到了中国,但大家却再也没有2007年Fendi大秀时的激动。
这一年,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中国人奢侈品消费占全球总额的25%。根据麦肯锡的预计,到了2025年,中国人在境外境内奢侈品市场的消费金额将高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50%。 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有一线大牌奢侈品才能和时尚划上等号。他们谈论的时尚,就是大牌,就是奢侈品。但是他们说,我们没有炫富。
2013年。
我重新做了一名时尚编辑。今天写下这些,只是对这么多年的一些感悟的总结。每个人都喜欢时尚,喜欢美丽的东西。曾经的我,也经历过追逐山地车、耐克鞋、Only衣服的岁月。现在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去享受这些大牌和奢侈品,但是,不是到论坛里晒给别人看,不是在与周围人的攀比或者显摆中迷失自己,它们应该让你更加自信、优雅、高贵与骄傲。所谓时尚,不是你砸了多少钱买大牌,而是自己的风格永存。